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总被引:57,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800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4和MIS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5和MIS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解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研究区南迦巴瓦岩群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根据南迦巴瓦岩群的原岩建造、变质程度的不同、变形样式的差异,将其解体为在区域上具有可填性3套岩石组合——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三者之间均以构造面接触。  相似文献   
113.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4.
在拉轨岗日构造带佩枯错新发现了一条韧性剪切带,至少存在3期变形。韧性剪切作用可能与应变能转化的热能有关,应变能常沿断裂集中,形成方解石脉;然后,经由北往南的逆冲推覆,形成(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最后,由于山体重力势能的作用,伸展跨塌。该剪切带成为藏南拆离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5.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为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粗碎屑岩,间夹由英安岩、安山岩、石英粗安岩和流纹岩组成的中酸性火山岩。火山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碎屑岩均呈整合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竟柱山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挤压背景下地壳增厚熔融的产物。竟柱山组沉积-火山岩的形成环境揭示了比如盆地的性质在晚白垩世已由弧后盆地转换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16.
笔者在西藏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缘嘎色地区的一套缺少化石依据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Mesorbitolinasp.等化石,地层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层位应归属沙木罗组上部。该套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沙木罗组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7.
青藏高原东北隅似三联点构造特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大陆内部,对于一定尺度的构造块体,似三联点构造是一种普通的构造形式。由于大陆内部块体旋转的普遍性,似三联点构造可形成顺旋型和逆旋型两种构造型式。  相似文献   
118.
青海地区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宽频带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  吴忠良 《中国地震》1998,14(1):14-20
1988年至1990年,青海地区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6.0的地震,本文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波形模拟,结合地质结造的背影资料对这几个地震的震源破裂和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台站的视震源时间函数(aSTF)和视时间差(aTD)的分析,特别对震源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从震源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应力的压力轴为接的水平的NE方向,而随着向青藏高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叶城-狮泉河剖面花岗岩中黑云母40Ar-39Ar法年龄研究,获得西昆仑北岩带库地岩体海拔高度2950m和2850m黑云母的封闭年龄分别为396.9Ma和388.9Ma,西昆仑南岩带塔西土路克、三十里营房和奇台大坂岩体黑云母的封闭年龄为195.8~183.9Ma,班公湖-喀喇昆仑北岩带日土岩体黑云母封闭年龄为80.3~79.6Ma,其时代分别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年龄结果表明,同一岩体海拔高的黑云母封闭年龄大于海拔低的黑云母封闭年龄,根据海拔高程差和坪年龄差计算出岩体的抬升速率,表明青藏高原西部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晚期,隆起速度有增大的趋势,而且具脉动性。  相似文献   
120.
川西-藏东地区的主要金矿类型有破碎蚀变岩型、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微细浸染型、黑矿型、斑岩型;结合各类型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典型矿床为例,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对各类型金矿的遥旬与分析,指出了各金矿类型的线,环遥感影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