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西藏波密—林芝环境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利用遥感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波密—林芝环境地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部构造结及其所形成的活动断裂系统控制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发育、水文气候和植被,进而控制洪涝、岩崩、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以及地震等灾害,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02.
冈底斯岩带中各岩体的准确定年对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有重要意义。日喀则大竹卡桥南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冈底斯岩带中段,前人曾开展过两次K—Ar法定年,但定年结果差距较大。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h方法对该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定年。定年所选锆石发育有规律环带结构,Th/U比值为0.20~1.69,为岩浆锆石,获得80.3±3.6Ma(MSWD=3.2)的加权平均年龄,代表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定年结果反映该岩体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因。岩体南侧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其岩浆活动很可能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所引起的。这一岩体年龄数据的报道为深入探讨晚白垩世雅鲁藏布江洋是否存在平板俯冲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03.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有机质母源、沉积环境等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可可西里不同盐度的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中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分布主要受陆生植被、水生植物和水体盐度的控制.结果表明,有机质以眼子菜为主的沉水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有较高的C23正构烷烃峰和高丰度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以及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而没有C23正构烷烃峰,仅有高丰度C31、C29、C27正构烷烃峰,代表了陆生草本植物来源的特征.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有明显高Ph丰度.C17的高丰度代表了藻类植物来源特征.不同的中等碳数正构烷烃、高盐度沉积物中未见偶碳数正构烷烃特征表明有机母质的差异是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组成和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C27、C29的存在不一定就是陆生木本植物来源有机质,水生植物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4.
西藏白朗县白岗村蛇绿混杂岩中有一罕见的尖晶石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小岩块,被松软的蛇纹岩化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裹其中。岩块中发育有碎基单斜辉石、斜方辉石中出溶单斜辉石、切过出溶单斜辉石的贯入单斜辉石和外来碎粒单斜辉石及钙质辉石+铬尖晶石→钙铁石榴子石相界反应。同时,在岩块和包壳岩石的橄榄石中出现针状硅镁石出溶物。计算这些矿物的温度压力表明,它们的温度压力都处于>800℃,>1.8GPa以上的地幔石榴子石域超高压环境,而且,经历过一个上升→俯冲→上升的"N"字形历程。  相似文献   
405.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helium emitted from geothermal spring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reported as Rc/RA (Rc=air corrected sample 3He/4He, RA=air 3He/4He), ranges from 0.013 to 0.38, and defines two principal domains. In southernmost central Tibet, helium isotope ratios are typical of radiogenic helium production in the crust (Rc/RA<0.05, crustal helium domain). Further north, there is a resolvable 3He anomaly consistent with a mantle contribution (R/RA>0.1, mantle helium domain). The highest values of 0.27–0.38 RA occur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Karakoram faul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lies 50–100 km north of the Indus-Zangpo suture zone. There seems to be no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3He anomaly and zones of active normal faulting and litho-tectonic crustal units, such as the ultramafic rocks of the Indus-Zangpo suture zone and the Gangdese intrusive belt. Although scavenging of mantle-derived helium, stored in large ultrabasic and basic intrusions in the crust, cannot be ruled out entirely, we argue that the 3He anomaly most plausibly reflects degassing of volatiles from young (Quaternary) mantle-derived melts intruded into the crust. As such, it defines the southern limit of recent mantle melting and mantle melt extraction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southern limit of the 3He anomaly coincides with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Asian plates,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Indian lithospheric slab steepens and is subducted beneath Tibet as suggested by seismic studies. Recent mantle melting and melt extraction is confined to the Asian mantle, but the southern limit of the melt zone may have migrated northwards during the last 10 Ma as the Indian lithosphere has progressively underthrust the Himalayas and Tibet.  相似文献   
406.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是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汇聚部位 .为探索该区的构造特征 ,结合地质构造绘出 4条剖面线 .对剖面两侧各 40 km范围内的 ML≥ 3.0及研究区范围内 ML≥ 4.0的 388次地震做了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后 ,36%的地震震中变化达 5km以上 ;给出深度的地震数比重新定位前增加了 50 %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似三联点构造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 3次 8级以上大震 ,现今微震活动也很频繁 ,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三大块体间的现代构造运动仍然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407.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及其不均匀性等问题。结果表明,本区7级以上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场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表现为地震孕育的阶段性及其不同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利用这些特征可进行7级以上地震震情形势及其阶段性的判定研究,对本区的7级以上地震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8.
"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5,他引:28  
王文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0,19(2):129-140
利用一次较成功的模拟了“96.1”青藏高原东北部暴雪过程的MM4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根据条件对称不稳定(GSI)的非线性理论判据对这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CSI是“96.1”暴雪发生和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在诊断的基础上,用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和非纬向非平行期流对称不稳定模式对“96.1”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指出:用两种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时,都会出现对称环流,不仅ψ场  相似文献   
409.
青藏高原冬季OLR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根据NOAA卫星观测的1979~1994年OLR资料,对青藏高原全区冬季(1~3月)OLR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EOF分析,并研究了它与冬、夏500hPa高度场及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原冬季OLR的分布型与冬季冷空气的路径、强度和范围有密切关系。高原冬季OLR的异常屯其后我国夏季降水及500hPa高度场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冬季高原北部偏冷(暖)时,夏季我国黄河南部一华南、黑龙江降水偏多(少)、华  相似文献   
410.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冰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周筠 Kajik.  M 《高原气象》2000,19(3):339-347
利用1998年4~9月间进行的GAME-TIBET青堪稿原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及大气平均电场加强期观测实验资料,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民电场作了定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雹过程中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系统中的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均为负值,其峰值也均强于-22kVm^-1;在降雹过程中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大民场强度基本不断增强,但降雹开始时大气电场强度并不达到其峰值,峰值出现的时刻比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