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9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1224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1231篇
地球物理   728篇
地质学   2155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100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852.
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次生石英的裂变径迹测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贵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于缺乏沉积记录其新生代的地质演化历史还不很明晰,而广泛分布于云贵高原的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可能蕴涵着重要的地质演化信息.本文对贵州多个原位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产出的晶体形态较好的石英进行了裂变径迹方法测年.结果显示,石英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从 1 Ma到 25 Ma,且远远地小于其三叠纪和寒武纪的母岩年龄;结合贵州 25 Ma到 1 Ma的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裂变径迹年龄值可以排除石英来源于母岩碎屑、成岩过程的次生形成以及火山活动产生的热水沉淀或交代形成的可能性,而只能推断为该晶体形态较好的石英于碳酸盐岩风化作用产生的富硅流体中沉淀形成;各剖面石英的年龄值与新生代的青藏高原夷平期、华南红土期、贵州构造稳定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风化气候期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次生石英裂变径迹测年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53.
中国地区卷云分布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水平分辨率25 km云层产品来研究中国地区的卷云分布特征.所采用的3条基于卷云气候态的质量控制标准能够有效的剔除CALIOP云种分类产品中判别误差.通过卷云水平分布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854.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role of soils in changes in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during climate warming, soil monoliths, extending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deepest roots, were collected from Carex moorcroftii, Kobresia humilis, mixed grass, and Kobresia pygmaea alpine meadows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monolith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distribution with depth of biomass, soil grain size, soil nutrient levels, and soil moisture.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K. pygmaea meadow, the percentages of gravel and coarse sand in the soils were high, ranging from 37.7 to 57.8% for gravel, and from 18.7 to 27.9% for coarse sand. The texture was finest in the upper 10 cm soil layer, and generally became coarser with increasing depth. Soil nutri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top 15 cm soil layer, especially in the top 10 cm. Soil water content was low, ranging from 3 to 28.4%. Most of the subsurface biomass was in the top 10 cm, with concentrations of 79.8% in the K. humilis meadow, 77.6% in the mixed grass meadow, and 62.3% in the C. moorcroftii meadow. Owing to deeper root pene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ubsurface biomass in the upper 10 cm of K. pygmaea soil was only 41.7%. The subsurface biomass content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depth;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grain size and decrease in soil nutrient levels with depth. Soil water is not a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vertic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bsurface biomass in the study area. The lack of fine material and of soil nutrients resulted in low surficial and subsurface biomass everywhere.  相似文献   
855.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相似文献   
856.
Abstract: Dextral-slip thrust movement of the Songpan-Garzê terrain over the Sichuan block caused the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y 12, 2008 and offset the Central Longmenshan Fault (CLF) along a distance of ~250 km. Displacement along the CLF changes from Yingxiu to Qingchuan. The total oblique slip of up to 7.6 m in Yingxiu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decreases northeastward to 5.3 m, 6.6 m, 4.4 m, 2.5 m and 1.1 m in Hongkou, Beichuan, Pingtong, Nanba and Qingchuan, respectively. This offset apparently occurred during a sequence of four reported seismic events, EQ1–EQ4,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seismic inversion of the source mechanism. These events occurred in rapid succession as the fault break propagated northeastward during the earthquake. Variations in the plunge of slickensides along the CLF appear to match these events. The Mw 7.5 EQ1 event occurred during the first 0–10 s along the Yingxiu-Hongkou section of the CLF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1.7 m vertical slip and vertical slickensides. The Mw 8.0 EQ2 event,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next 10–42 s along the Yingxiu-Yanziyan section of the CLF, is marked by major dextral-slip with minor thrust and slickensides plunging 25°–35° southwestward. The Mw 7.5 EQ3 event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ing 42–60 s and resulted in dextral-slip and slickensides plunging 10° southwestward in Beichuan and plunging 73° southwestward in Hongkou. The Mw 7.7 EQ4 event,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final 60–95 s along the Beichuan-Qingchuan section of the CLF, is characterized by nearly equal values of dextral and vertical slips with slickensides plunging 45°–50° southwestward. These seismic events match and evidently controll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landslide dam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Longme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857.
康西瓦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详细调查了康西瓦断裂带发育的断层崖、断层陡坎、地震破裂带、错断山脊、拉分盆地、挤压脊、偏心洪积扇、错断水系等新构造运动形迹,这些新构造运动形迹表明了康西瓦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并兼有正滑运动分量。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分析表明康西瓦断裂西端终止于塔什库尔干谷地东部的瓦恰河谷内,东端与著名的阿尔金断裂带相连。如果以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为参照系,康西瓦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累积位移量可达 80~85km,根据断裂带 8~12mm/a的长期走滑速率,推测康西瓦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约10Ma。结合我们获得的断裂带两侧岩浆岩的年龄,表明康西瓦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代为晚中新世,现今康西瓦地区的构造地貌格局很可能是中新世晚期以来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858.
刘建辉 《第四纪研究》2009,29(3):644-652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像,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的热敏感,通过对横跨断层垂直方向断层岩和围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围限径迹长度分布的对比分析,对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本次研究对来自3个断层剖面的13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包括断层主滑动面上的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围岩,分析结果并没有获得断层摩擦生热的证据,表明这些断层在地震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增温非常有限,没有达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体系可加载热信息的温度-时间要求。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或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认为只适应于对震级大、断层滑动距离和速率大,摩擦强度强,位于一定深度有大量摩擦热生成,并使断层附近增温达到或超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或完全退火温度的断层进行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将是一种潜在的能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或增温进行测量的“热量计或温度计”。  相似文献   
859.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国际合作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6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针对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性,成功地开展了青藏高原尺度和藏北地区中尺度的"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项目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项目近10余年的连续观测,取得了以往高原试验从未有过的大量极其珍贵的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利用试验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方面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的研究进展及国际合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介绍国际合作在吸纳境外研究资源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60.
蔡运龙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01-1308
"尺度"是认识世界和管理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多尺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是当前重要的学术前沿论题.尺度关联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对scaling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尺度转换"或"尺度耦合",而需要对不同尺度的多种复杂关系("连通性")有综合的认识;②要正确认识尺度综合的目标,据此明确综合什么,如何综合;③解决尺度综合的方法不能仅从数学模型着手.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土地系统变化为研究案例,设计一个对贵州省域、乌江流域、猫跳河流域和若干小流域等多空间尺度土地变化进行综合的研究方案,力图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贡献.该案例研究针对土地管理可持续性决策多尺度协调的实际需求,以不同尺度之间"连通性"的判定为基础,重新厘定尺度综合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意义和内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途径,建立尺度综合的方法体系,包括基于尺度综合目标的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多尺度表征与数据协调方法,各尺度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之间"连通性"的发现与论证,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的多尺度综合集成;提供喀斯特地区土地变化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和效应的尺度综合研究案例,提供省域、省内大流域、中流域、小流域土地管理可持续性决策多尺度协调的依据和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