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96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本文以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矿床实例首次论述了雪峰隆起带内板岩、变质砂岩等浅变质的区域变质作用不能使岩石中的金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断裂构造在动力变质过程中本身并不成矿,断裂破碎带的地层中金只是带内金矿体金金属量的0.123%;流体包裹体测定的金矿成矿温度主要区间在200~300℃,说明雪峰隆起带岩金矿床不是地下水热液成因;金矿床的一些矿石矿物、伴共生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与花岗岩类岩浆岩的相似性也说明了两者间的成因关系;重磁资料推断地表无岩浆岩出露的岩金矿床下部有大面积的隐伏岩体。以上论述和排除法均说明雪峰隆起带上岩金矿床成因类型是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52.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中的古地貌学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横向非均质性强、岩层顶面地震反射强而内幕地震反射弱且分辨率低等地震地质特点,充分利用三维地震信息,精细解释了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内部地震反射强振幅、强连续等时界面和碳酸盐岩顶界面,刻画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陆棚边缘高能礁滩体的地貌学特征,建立了碳酸盐岩建隆的地震地质模式。该模式为全面认识该区碳酸盐岩建隆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该区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和储量评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3.
由于钓鱼岛隆起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相对缺乏,前人对该区域系统研究较少,关于其构造演化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通过重磁资料,结合反射地震剖面解释研究了西湖凹陷东侧的中段钓鱼岛隆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并进一步完善了其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隆起内部存在多个残余凹陷,残留地层具有“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据此以舟山-国头断裂为界,可以将中段钓鱼岛隆起进一步分为南、北两个亚段。南、北亚段边界处在舟山-国头断裂的延长线上。同时,隆起西部的岩浆岩体分布于平坦剥蚀面T20之下,而东部存在岩浆活动引起的“基底尖峰”,空间重力异常的梯度带恰好与“基底尖峰”的西缘对应,以“基底尖峰”的西缘为界,将中段钓鱼岛隆起大致分成东、西两区,其中西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发育岩浆岩体的西Ⅰ区和局部残留凹陷的西Ⅱ区。西区由西湖凹陷经构造反转与岩浆活动改造而成,东区保留了古隆起。综合分析推断,中段钓鱼岛隆起是在古隆起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构造与岩浆活动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154.
Most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related to composite breakwaters have focused on the wave forces acting on the structure itself from a hydrodynamic aspect. The foundational aspects of a composite breakwater under wave-induced cyclic loading are also important in studying the stability of a composite breakwater. In this study,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wave-induced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flow changes inside the rubble mound of the composite breakwater and seabed foundation. The valid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 were demonstrated by comparing numerical results with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Moreover, the present model clearly has shown that the instantaneous directions of pore water flow motion inside the seabed induced by surface wav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general wave-induced pore water flow inside the seabed. The model is further used to discuss the stability of a composite breakwater, i.e., the interaction among nonlinear waves, composite breakwater and seabed. Nume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ability of a composite breakwater is affected by not only downward shear flow generating on the seaward slope face of the rubble mound but, also, a high and dense pore water pressure gradient inside the rubble mound and seabed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55.
本文据雪峰山区山间盆地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在分析与评价资源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式,设计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型式,论及了系统的“整体效应”、“边缘效应”,并设想了雪峰山区经济开发的串珠状网点模式。  相似文献   
156.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地幔物质运移过程可能驱动着中国大陆岩石层整体从西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以北东和南东方向的运动;而该区域上地幔小尺度上升流动支持了现代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抬升运动.提出和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隆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并探讨了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57.
庐山隆起─滑脱构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庐山隆起-滑脱构造呈不对称状,西部外壳宽,出露地层完整;东部外壳窄,缺失地层较多,其内核为-开阔短轴背形,由早元古代星子群深变质及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组成。外壳由中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沉积岩和细碧-石英角斑岩,晚元古代汉阳峰组浅变质流纹岩、细碧岩,晚元古代辉绿岩,震旦纪及后震旦纪未变质地层组成。内核与外壳间的接合面原是早元古代星子群与中元古代双桥山群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但在庐山隆起-滑脱构造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顺层韧性剪切作用及其以后其它构造作用的改造和破坏。以接合面为界,外壳自内向外,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变质、顺层韧性剪切固态流动褶皱变形由强至弱发生变化,直至无变形变质;而内核从接合面附近向内部,退变质作用逐渐消失。庐山隆起-滑脱构造是在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经历了吕梁期雏形(或基础)、晋宁-加里东期形成发展及海西-喜山期改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8.
李嵘  张娣  赵瞻  朱丽霞 《地质通报》2012,31(11):1852-1861
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中—上寒武统和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是潜在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作为主要目的层段,本区的白云岩类型主要包括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四大类。白云岩储层总体上均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影响储层发育的成岩事件包括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研究表明,白云岩结晶程度可以影响其初始孔隙的发育程度,具粉晶—细晶结晶程度的白云岩具有最好的孔渗性。白云岩化作用的强弱对储层物性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最佳白云岩储层中主要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隙(包括剩余晶间孔和晶间溶蚀孔)、次生溶孔、洞和裂缝。总体上,较强的白云岩化作用、一定程度的重结晶、较发育的微裂缝、较好的区域渗透性、晚期压溶缝合线发育和晚期较大构造缝不发育等因素有利于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9.
李旭兵  刘安  危凯  赵灿 《地质通报》2012,31(11):1872-1877
在对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海相地层剖面测量、路线调查及钻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灯影组储集岩物性分析数据,阐述了震旦系灯影组的储集岩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储集性能、储集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认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滩型与白云岩型2类。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孔隙、晶间孔隙和裂缝,孔隙连通性较好。灯影组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慈利-保靖断裂以北的潮坪相区和台缘相区;湖北秭归一带灯影组一段的高能浅滩相鲕粒、砂砾屑白云岩物性最好,孔隙度最大值为11.00%,平均值为8.26%,渗透率最大值为7.72×10-3μm2,平均值为3.66×10-3μm2,属于Ⅱ型储集层。灯影组白云岩储层在中扬子地区多深埋地腹,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是一套分布广泛的储集岩。深入研究震旦系储层对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0.
谢渊  丘东洲  王剑  汪正江  刘建清  余谦  李嵘  杨平  李旭兵 《地质通报》2012,31(11):1769-1780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初步优选出利川—恩施、石门—桑植、仁怀—金沙、武隆—道真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以及湄潭—思南、黄平—麻江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这些认识成果,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区块优选和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