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79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21.
本文根据转换波近年得出的地壳构造最新资料,结合地表地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燕山地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分析了怀来—宁河段北西西向地震活动带的构造特征、活动方式及其两侧的差异,进而提出了本区强震的深部构造标志,并讨论了强震孕育过程及可能的潜在震源区等问题,为研究首都圈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22.
通过研究徐州地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指出其构造为一薄皮型式的向北西逆掩的冲断褶皱带。其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段的特征。东西可分为东部滑脱带、中部锋带和西部外缘带。这种分带性为在区内冲断层和推覆体下找煤指明了方向。锋带紧密的叠互式冲断层和褶皱与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楔状体沿底部拆离带向北西滑脱有关。冲断褶皱带是在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的挤压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下,形成于印支—燕山运动早期。  相似文献   
723.
双向剪切—晋北张性构造区形成演化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旭辉  汪一鹏 《地震研究》1994,17(3):288-291
晋北张性区的形成,是山西构造带与燕山构造带共同作用的结果,山西断陷带的右旋剪切与弱山构造带的左旋剪切即双向剪切作用,在其交汇处即晋北构造区造成了局部的引张应力场,并最终控制了晋北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24.
Abstrac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mineral assemblage and metamorphic P—T conditions between the eclogites from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Those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ountains are developed in Alpine peridotite and gneiss. They have a mineral assemblage of garnet+diopside with no quartz, and were formed at temperatures of 600 ° ?740 °C. Those from the southern part are developed in gneiss and marble. They consist of garnet+omphacite+less quartz and were metamorphosed at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of 650 ° ?8000 °C. These differences suggest that the former may be formed during the metamorphism of the deep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whereas the latter may b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725.
本文对燕山地区蓟县纪~青白口纪的层序地层学问题作了初步研究。着重描述了各组、段岩石的基本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域,共划分出两个Ⅰ型层序和一个Ⅱ型层序,并对岩石地层格架作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726.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的结果推断,纺锤状裂缝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席对沉积面的封闭作用,导致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发生脱气与脱水等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将其归入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席底构造)的范畴。纺锤状裂缝与其他的席底构造一样,为前寒武纪的沉积环境重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同时也说明在前寒武纪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微生物以其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及巨大的生物量,在沉积纪录中留下了重要的烙印。  相似文献   
727.
祁连造山带中段雾宿山群的构造属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雾宿山群岩石组合特征和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与周边区域地质背景的对比研究,探讨兰州西南一带雾宿山群的形成环境、构造属性及构造意义。雾宿山群主要为一套形成于中晚奥陶世的以中性、中基性火山岩及英安岩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的岩石组合,经受低绿片岩相变质。火山岩不同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其形成于岛弧或弧前构造环境。综合分析雾宿山群岩石组合特征和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与西侧拉脊山构造带及北祁连造山带的对比,初步认为雾宿山群可能不是拉脊山构造带的东延,而是北祁连南缘岛弧带在兰州西南一带延伸的构造残块。雾宿山群构造属性的厘定,对祁连造山带的东延问题、祁连与秦岭造山带的交接关系及祁连造山带中东段构造格局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8.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甘肃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脉中含有石榴子石,A/CNK=1.65~3.65,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花岗斑岩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Ba、Sr、Nb、Ta、P、Ti等,配分模式类似于典型同碰撞型花岗岩类;花岗斑岩ΣREE=54.35~124.01×10-6,(La/Yb)N=9.72-27.80,δEu=0.70~0.89,表明其岩浆形成时部分斜长石进入熔体,而非完全残留.花岗斑岩Isr值为0.70806~0.71756,平均0.71107;εNd(t)值变化于-2.9~-5.0,平均-3.4;Nd模式年龄(T2DM)为1.24~1.41Ga,平均1.34(Ga).以上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岩浆应源自成熟度较低的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物质.花岗斑岩的(206pb/204Pb)220Ma、(207pb/204Pb)220Ma和(206pb/204Pb)220Ma的平均值分别为17.875、15.604和38.296,与秦岭微陆块的中元古代基底和碧口地体碧口群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考虑到前人获得碧口群的年龄为1.235~1.367Ga,而秦岭微陆块沿勉略缝合带向南仰冲到碧口地体之上.我们认为由碧口群等组成的俯冲板片的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导致了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的形成.因此,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是扬子与华北大陆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同碰撞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729.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端的南迦巴瓦岩群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主要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钙硅酸盐岩组成.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和褐帘石组成.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一边结构,由一个大的继承岩浆核和一个窄的变质生长边组成.锆石岩浆核具同心韵律环带.其REE配分模式以HREE富集和负Eu异常为特征,并具有高的Th/U比值.锆石U-Pb年代分析表明,这种继承岩浆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90~50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片麻岩的原岩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在俯冲带的岩浆弧构造环境.钙硅酸盐岩中的锆石具有高级变质岩中变质生长锆石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相对较低的REE含量,不明显的负Eu异常和较低的Th/U比值.变质锆石所获得的U-Pb加权平均年龄为505Ma.本文和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古生代的原始造山作用,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发生了再造山作用.喜马拉的古生代造山带作用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和亚洲微陆块(包括拉萨和羌塘地块)增生的结果,是在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其边缘发生的安底斯型造山作用,因此,它并不属于在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  相似文献   
730.
合肥盆地中生界沉积物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砂岩端元组分、重矿物成分变化等方法对合肥盆地及其南缘的中生界沉积物物源研究表明:合肥盆地大致以六安断裂为界分为南带和北带,其物源有显著差异.北带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华北板块,特别是早、中侏罗世,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剥露开始,其母岩物质已经完全参与了盆地主体区的沉积;南带中、晚侏罗世沉积的物源来自北淮阳带,但大别造山带也有相当程度的贡献,凤凰台组沉积时期是大别造山带隆升最快、幅度最大的时期.早白垩世盆地的充填物质主要来自大别高压变质岩带,指示其俯冲、折返已经到达地表并持续遭受剥蚀,自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剥蚀程度逐渐加大.从源区看,北带侏罗系样品的源区更接近于被动大陆边缘,南带多为主动大陆边缘.而白垩系样品无论北带还是南带多落入或靠近主动大陆边缘,说明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域已经占主导作用,南北差异减弱,早白垩世早期是南北向区域挤压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伸展的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时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生界少数样品反映了岛弧区背景,许多样品具有混合源区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