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79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中国是造山带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分布广泛。本文从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角度对中国造山带中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将造山带矿床分为碰撞造山型和俯冲造山型两种。前者进一步可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以青藏高原为例,又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以西秦岭和东天山为例,剖析了后碰撞成矿特点、过程和成矿规律。在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发育有中国颇具特色的低温成矿域,包括广泛分布的卡林型金矿、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和玄武岩型铜矿,本文研究提出这些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822.
陕南山阳地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商丹断裂带与山阳断裂之间。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刘岭群沉积特点及其盆地形成时期构造背景的确定,可以为秦岭地区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刘岭群砂岩主要氧化物特征以SiO2和K2O含量较高为特点,具有较高的化学成熟度,反映出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源区或更老的沉积岩再旋回的沉积产物。砂岩的稀土元素LREE/HREE比值为3.61,属轻稀土中等富集;Eu/Eu*值为0.77,属亏损型,与后太古代大陆地壳沉积岩总体演化特点相一致。主量元素氧化物、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多种图解和多种参数交叉分析,表明刘岭群沉积不具备前陆盆地堆积的特征。根据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构造背景判别和物源区判别,结合沉积序列和沉积岩石学等分析,指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碎屑岩应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  相似文献   
823.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盆地格局的演变、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迁移、沉积特征(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砾岩及其分布)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是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喀拉扎砾岩、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砾岩为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产物或冲积产物,其分布特征及成因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局部挤压和构造隆升较为活跃的产物,也是盆地边界萎缩、盆山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证据,同时天山明显隆升并导致天山南北早白垩世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准南前陆盆地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圈闭形成、油气运聚成藏与燕山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燕山期发育的储层是准南前陆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砂砾岩和不整合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分布,是今后寻找有利隐蔽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目标之一;燕山期古构造及其形成时间与油气成藏期的良好匹配决定其油气成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4.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笔者通过分析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的前中生代构造背景和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图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陆内或板内)盆山构造与挤压构造的交替演化过程,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新生代5个盆山构造演化阶段和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和白垩纪末、老第三纪末5期挤压作用。每次挤压作用都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造成早期盆地反转。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三个阶段的伸展作用形成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   相似文献   
825.
著名的燕山山脉雄踞于华北平原之北,以其特有的地质构造闻名于世。它既是世界知名的中、新元古界层型剖面的所在地、中国最老陆壳的出露区,也是中外驰名的燕山运动的命名地。北京十三陵-龙庆峡-八达岭地质路线呈NW向横穿NE向延伸的太古宙变质杂岩、著名的中、新元古代经典剖面、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及新生代盆-岭构造系统。通过该剖面构造特征与地层系统的观察可概括了解燕山陆内(板内)造山带西段、北京地区的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826.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历史在合肥盆地的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合肥盆地,其中的沉积是造山带剥露历史的重要记录。自生伊利石K—Ar测年,证实了合肥盆地中部安参1井自上而下钻遇了下白垩统,上、中、下侏罗统,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下伏为奥陶系。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表明其源区为大别造山带。安参1井内下二叠统砂岩不含造山带来源的碎屑多硅白云母。自下侏罗统至下白垩统,钻遇的砂岩中连续出现了丰富的碎屑多硅白云母(Si>3.3)。这不但指示大别造山带是合肥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也限定了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早侏罗世早期就已经剥露地表.继而连续出露。  相似文献   
827.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isotopic and geological data allows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ge of the Río de la Plata Craton within South America. The reinterpretation increases the area of the craton to about 2,400,000 km2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map of South America and for global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continents. Four are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as separate cratons (Luís Alves, Curitiba, Tebicuary, and Paranapanema) are interpreted as part of the same Río de la Plata Craton. The craton is organized into six provinces and domains: Buenos Aires–Piedra Alta, Taquarembó, Tebicuary, Luís Alves, Encantadas, and Nico Pérez. The term ‘Transplatense’ is proposed to replace ‘Trans-Amazonian’ for Rhyacian events that occurred within the Río de la Plata Craton. The craton is formed not only by dominant Rhyacian rocks and local Archaean rocks, but also by Statherian and Mesoproterozoic rocks. The domains are all partially to totally covered by Phanerozoic basins (Paraná, Chacoparanense, Claromecó, Salado, Balcarce, and Colorado) which makes their investigation difficult. The Ediacaran–Cambrian collisions of the Brasilian orogen generated tectonic mixtures of orogenic and cratonic zones. This is more eviden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craton, which behaved as a metacraton.  相似文献   
828.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航磁特征及断裂构造格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最新高精度1∶5万航磁资料,详细分析了西秦岭造山带东段航磁特征和地质成因,辅以重力资料,新推断或修正了断裂平面位置,探讨了断裂控矿作用和若干典型断裂的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碳酸盐岩-沉积碎屑岩是形成平稳负磁背景的主要原因;广泛发育的各类侵入岩,是形成复杂变化、形态各异的叠加异常的主要原因。NWW—EW向、NNE—NE向以及NW向深、大断裂共同构成了全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NWW—EW向深、大断裂是最早形成的主干断裂,航磁上以不同面貌磁场分界线或醒目的磁场梯度带为特征,属华北、扬子两大板块在新元古代—三叠纪分别沿商丹、勉略缝合带南北向俯冲碰撞的产物,构成了本区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尤其对泥盆系多金属成矿起决定性控制作用;NNE—NE向深、大断裂应是秦岭强烈陆内造山阶段(晚三叠世—新生代)垂向加积增生作用的产物,对NWW—EW向、NW向断裂具有明显的切割、牵引或阻挡作用,航磁上以连续性较好的线性梯度带或磁场扭转变异带为特征,是区内次级构造单元的界限,对深部矿源物质的运移亦起到一定的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829.
错那洞穹窿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一系列片麻岩穹窿之一,因其赋存有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而倍受关注。本文对错那洞穹窿核部产出的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白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为揭示穹窿的成因和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限定。岩石学研究表明,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白云母片岩的共生矿物组合是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金红石,为典型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岩。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变质温压条件为670℃和9. 0kbar,并未经历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片岩的变质作用发生在47~29Ma,即经历了一个较长期(~20Myr)的变质演化过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错那洞片麻岩穹窿具有与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其它片麻岩穹窿相同的成因,穹窿核部的中级变质岩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其变质作用发生在印度大陆向拉萨地体之下低角度俯冲过程中;穹窿核部淡色花岗岩是高分异的异地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下部高温高压麻粒岩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产物。此外,本文研究成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和性质提供了进一步约束。  相似文献   
830.
The Altai-Junggar-Tianshan collage in southern Altaids is an important metallogenic domain in Central Asia that contain world-class copper-iron-nickel deposits. As an accretionary-type metallogenic system,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es of the Altai-Junggar-Tianshan collage i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ore deposits in general. Here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o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Altaids, entitled “The deep structure and metallegenic processes of the North China accretionary metallogenic systems”.This project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metallogenic background of the Altai-Junggar-Tianshan collage by integrated studies from field geology, structural mapping,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ultiple new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methods will be applied to make transparency of the Kalatongke and Kalatage ore clusters. This will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metallogenesis an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foundation of new metallogenic theories in accretionary or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