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21.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在分析和解译1977、1987和1999年三个时相的MSS,TM和ETM 遥感影像基础上,得到塔里木河下游垦区22年来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特征、重心移动和主要变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的水体、高覆盖草地、林地和中覆盖草地的面积锐减,主要转变为沙地和盐碱地;水体、耕地、林地、沼泽、草地和居民点的重心不断向塔里木河上游方向移动,这与垦区的人口和经济的重心移动方向是一致的,而沙地和盐碱地的重心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林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沙地/盐碱地转变的规律非常明显;中上游来水量减少和下游垦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退化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2.
湘东南汝城盆地为一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的陆相盆地。下侏罗统心田门组和高家田组主要为内陆湖泊—沼泽相碎屑岩沉积,夹有明显受地壳混染并具低钾高钠特征的板内拉斑玄武岩,表明早侏罗世汝城盆地为同造山上隆伸展裂陷盆地。中侏罗统千佛岩组与下伏高家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千佛岩组下部具类磨拉石沉积特征,上部局部含高家田组玄武质火山碎屑,地层呈西倾单斜式,盆地西缘为逆断裂所压覆等,表明中侏罗世初期汝城盆地为挤压收缩盆地,形成于造山构造环境。结合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及燕山早期晚阶段后造山花岗岩的大量发育等,认为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属陆内同造山构造环境,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为后造山构造环境。汝城盆地性质的确定对深入研究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3.
中国东部地区地壳垂直运动规律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4根据我国东部地区3756个重复水准点资料,提出了与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相结合的新的数据处理思想,分别绘制了我国东部地区陆地与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圈。  相似文献   
124.
通过对构造变形、构造空间展布关系、断面产状变化以及构造应力场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带在第四纪内的运动方式经历了由挤压逆掩为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初期)到左旋走滑兼具挤压逆冲(中更新世中、晚期)直至纯左旋走滑运动(晚更新世—现今)的逐渐转变过程.作用于这种转变,研究区内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期,其主压应力轴方向由老至新依次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运动方式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内部次级块体向东滑动、岩石圈物质向东流展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5.
广东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大地构造运动、各构造旋回中形成的地层岩石特征、新构造运动与外力作用结合等与广东地貌发育的关系,阐述了构造运动控制了地貌发育过程,构造形迹构成了地貌的骨架,沉积建造是地貌形成的本底,新构造运动及外力地质作用最终塑造了现代地貌等地貌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126.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7.
北京东部丰台顶一带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姬广义  汪洋 《城市地质》2004,16(1):1-15
经过近期对燕山地区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 ,依据岩石、岩石组合、接触变质、矿化蚀变在空间上的展布、与燕山期侵入岩体的接触关系等证明 ,前人在丰台顶一带圈定的中生代潜 (次 )火山岩体 ,实际为陆相火山喷发 -沉积岩 ,属中生代早白垩世东岭台期酸性火山活动产物。在不足 4 0km2 面积中 ,发现了由多个构造推覆断片叠置而成的复杂构造堆叠体 ,卷入其中的既有太古宙片麻岩 ,也有中元古宙碳酸盐岩 ,还有中生代早白垩世东岭台期火山岩。其中 ,由东岭台组火山岩构成的 3个构造岩片夹于 4个由长城系、蓟县系碳酸盐岩构成的构造岩片之间。这些构造岩片具有不同的片内褶皱 (断片形成前的褶皱 )和岩片褶皱 (断片形成后的褶皱 )特征。以卷入叠覆构造的最高层位 -东岭台组为据判断 ,其为燕山晚期区域性收缩构造事件的产物。并由此预测 ,在北京东部大范围的中 -上元古宙沉积岩层中可能存在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岩性相同产状相近的叠覆构造 ,亦可能在中 -上元古宙沉积层构成的推覆体下 ,隐伏有最高层位达下白垩统东岭台组的各时代地层和相关矿产。  相似文献   
128.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华  刘红旭  王润红 《铀矿地质》2003,19(2):65-72,80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T3)、造山主期(J1-J3)和造山后期(K1)等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44.1%。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由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3期同造山磨拉石:杏石口期磨拉石(T3x)、后城期磨拉石(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K1q),它们反映了造山带的幕式演化特点和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29.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质填因基础上研究了大别地区燕山期岩浆岩,重新划分了该区燕山期岩浆作用期次,发现大别地区在燕山期存在一个完整的造山岩浆旋回。首次提出本区燕山晚期岩浆岩为双峰式组合,与燕山早期岩浆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组合一起构成一个从挤压到伸展的造山岩浆旋回,成为燕山期造山的重要佐证。岩浆岩成因特点揭示出本区的岩石圈结构在燕山期存在一个从双倍陆壳到正常陆壳的过程,深部地质过程则是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0.
甘肃花牛山东钾长花岗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对甘肃花牛山东复式花岗岩体中钾长花岗岩的钾长石进行了详细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11个加热阶段所获数据构成-条相关关系非常好的直线,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94.25±1.96 Ma(2σ).40Ar/36Ar初始值为288.87±2.17(2σ),接近于尼尔值(295.5).鉴于该岩体形成之后未受到明显的构造-岩浆活动或其它热事件的影响,因此,194 Ma代表了钾长花岗岩钾长石的形成时代.花牛山东钾长花岗岩是燕山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由此推断,花牛山地区构造-岩浆活动时间不是印支期,更不是海西期,而是中生代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