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提供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时的温压条件的信息。在冀晋辽地区和广东省吴川 -四会地区均有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出露。它们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高钾质的特征。冀晋辽地区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的Al2 O3/ Ti O2 比值变化于 5 0到 2 5 0之间 ,暗示其熔融温度在 80 0到 90 0℃之间 ;而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 ,其大多数的 Al2 O3/ Ti O2 比值较低 ,暗示其源区熔融温度在 875℃以上。它们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指示其熔融源区的残留矿物组合中含有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子石和角闪石 ,表明这些强过铝质岩浆形成于 0 .9~ 1.7GPa的压力条件下。这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燕山期深部热背景存在南北差异。在造山作用特征方面 ,华南在燕山期表现出“热”造山带的特点 ,华北则表现出过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2.
Early Yanshanian magmatic suites predominate absolutely in the Nanling granite belt.They consist mainly of monzogranite and K-feldspar granite.There occur associations of early Yanshanian A-type granitoids(176 Ma-178 Ma) and bimodal volcanic rocks(158 Ma-179 Ma)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southwestern Fujian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granite belt and early Yanshanian basalts(177 Ma-178 Ma) in southern Hunan in the central sector of the belt.Both the acid end-member rhyolite in the bimodal volcanic rock association and A-type granitoids in southern Jiangxi hav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plate granitic rocks and the basic end-member basalt of the association is intraplate tholeiite,while the basaltic rocks in southern Hunan include not only intraplate tholeiite but also intraplate alkali basalt.Therefore the early Yanshanian magmatic suites in the Nanling region are undoubtedly typical post-orogenic rock associations.Post-orogenic suites mark the end of a post-collision or late orogenic event and the initiation of Pangaea break-up,indicating that a new orogenic Wilson cycle is about to start.Therefore it may be considered that the early Yanshanian geodynamic settings in the Nanling region should be related to post-orogenic continental break-up after the Indosinian orogeny and the break-up did not begin in th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33.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纪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 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的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5.
下扬子独立地块与中生代改造型残留盆地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地块在古纬度、火山岩和花岗岩时空发育、区域成矿专属性、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等方面具独特性,与扬子地块有显著差异,是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独立地块。受燕山期苏鲁板间造山作用影响,下扬子地块直至燕山中期才“楔入”在印支期已拼合的扬子与华北地块,从而演化成独特的下扬子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基本特点是:晚印支-早燕山同造山期前陆盆地沉积层和上叠的中燕山期陆相沉积层遭受大量剥蚀,并与古生-中生界海相沉积层一起被卷入强烈的多期次的燕山造山运动,晚白垩世——古近纪又强烈反转成为断陷盆地,形成鲜明的上部地壳的双层结构。这是造成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勘探高复杂性、高难度性和高风险性的根本原因,也造就了下扬子区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6.
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兴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6,41(1):64-80
赣江断裂带是江西省境内醒目的北北东向平移断裂构造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束组成,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并兼具伸展断陷和右旋走滑的成份。赣江断裂带在重力、航磁异常呈现为显著的梯度带,是一条晚中生代的岩浆岩带,控制了以鄱阳盆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白垩纪-古近纪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育。该带在中生代的演化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压扭、晚侏罗早-白垩世左行平移和晚白垩世上盘斜落的右行平移3个阶段。在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大背景下,赣江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华南广为发育的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北北东向断裂的发育则直接受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活动控制,因而表现出“北强南弱”和“北早南晚”的特点。白垩纪时赣江断裂的活动方式与郯庐断裂一致,可认为是后者的南延。  相似文献   
137.
通常认为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时地壳裂解作用发生在燕山晚期。对赣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双峰式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进行了Rb-Sr同位素定年研究,确定基性端元玄武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70-180Ma,酸性端员流纹岩和A型花岗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60-180Ma,表明它们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由此提出东南太陆中生代时最早的裂解作用应该始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38.
王阅兵  师宏波  李瑜  王坦  邹锐  张锐  谭凯 《中国地震》2023,39(3):516-530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该网络产出的中国大陆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应变率场、位移时间序列、基线时间序列和多边形应变时间序列等几类基础产品,分析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动态趋势和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最后展望未来GNSS在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大力推进国内海量GNSS观测数据的共享,提升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精度,将产出更为精细的科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测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9.
石云  廖欣  张达  刘春平  万飞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7):2614-2627
研究软流圈物质运动及其对断陷盆地运动特征的影响,是揭示软流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基础.本文以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断陷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盆地底部软流圈物质的运动,进而分析了软流圈物质运动对周缘断陷盆地运动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软流圈物质水平运动的区域流向为NWW-SEE向,流速基本一致,局部略有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局部变化特征不再显著;(2)软流圈物质垂向运动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鄂尔多斯体块体北部、西部以及北缘、西缘底部,物质以下沉流为主,尤其西缘下沉流更显著;块体中部、东部以及南缘、西南缘底部,以上升流为主;东缘底部,上升流与下沉流相间分布,以上升流为主.随着深度增加,上述区域性差异特征依然明显;(3)依据热物质的水平拖曳和垂向拉张作用对断陷盆地可能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推测,软流圈物质运动有利于北缘盆地的剪切走滑,东缘盆地的伸展拉张,南缘盆地的走滑兼拉张,西缘和西南缘盆地的走滑.  相似文献   
140.
运用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以构造岩浆演化为基础,对吉中- 延边成矿带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速度的制约,吉中—延边地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复杂,总体上可分为5次成岩成矿事件:① 晚三叠世初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形成红旗岭铜镍矿床等岩浆型矿床;②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吉中地区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形成兰家金矿床等岩浆热液型矿床,延边地区中低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形成前山金矿床等火山- 潜火山岩型矿床;③ 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初,富铝酸性岩浆活动,形成大黑山钼矿床等斑岩型钼矿床;④ 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研究区以抬升剥蚀为主,成岩成矿作用较弱;⑤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吉中地区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形成二道甸子金矿床等岩浆热液型矿床,延边地区中低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形成小西南岔金铜矿床等火山- 斑岩型矿床。在建立吉中—延边地区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各亚系列在时间、空间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显示了成矿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