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669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中新生代地洼构造与油气矿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新生代以来的地洼构造在中国陆壳上表现得特别活跃。这些地洼型的沉积盆地都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夹持在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之间,这几个地质块体相互作用,使大陆抬升解体,形成滨太平洋外侧的近海大陆裂谷盆地;内侧的稳定沉降坳陷盆地;西北发育内陆山前坳陷盆地和山间盆地;青藏地区中生代为古特提斯海相沉积盆地和新生代发育陆相山间盆地。由于地质发展史不同,作者又进一步划分了东北、华北—中下扬子、华南、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和青藏等九个含油气盆地区。  相似文献   
52.
作为构造活动和古地理演变最为敏感产物的三角洲系列(泛指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广布于不同类型的构造盆地中,盆缘坡度常是构造活动的表现。地貌,扇三角洲的堆叠及其几何学和与之共生的层序组合就成为指示构造活动的一种物理参数。裂谷演化过程中,形成扇三角洲—浊流沉积—辫状河三角洲组合的特殊充填序列。前陆盆地则发育着由深变浅的次深海(或深海)—浅海浊积扇/扇三角洲—海陆过渡—陆上磨拉石组合。走滑拉分盆地中构成特有的歪斜扇体,普遍为向上变粗和变粗又变细的层序。故可以此作为判别古构造性质的物理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53.
大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松辽裂谷盆地为例,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泊盆地中的应用实例,提出了适用于内陆湖泊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的术语和模式。根据大陆裂谷盆地的演化阶段特征,划分为同裂谷沉降超层序和后裂谷沉降超层序,指出两个超层序在形成机制和组份上的差异,并相应建立了两类层序地展模式;根据古湖泊发展过程中出现枯水湖—丰水期—枯水期的周期性演化特点,划分为湖进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  相似文献   
54.
在攀西地区,自海西期以来出现两套与大陆裂谷作用有关的岩浆岩共生组合,即基性岩套与碱(酸)性岩套。与基性岩套有成因联系和紧密伴生的印支期碱性正长伟晶岩脉和碱性花岗伟晶岩脉等,普遍具稀有、稀土和铀钍矿化,有的已形成中小型铌钽矿床:碱(酸)性岩套以超基性碱性岩、碱性花岗岩为代表,并具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矿床和铀钍矿化。本文对上述碱性杂岩有关的成矿系列,划分了矿床成因类型,并对主要控制因素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5.
吉南古元古代集安群泥质变质岩P—T—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南古元古代分布区大地构造划分为辽吉裂谷系和浑江裂陷槽,集安群是辽吉裂谷系早期产物。泥质变质岩呈北东向分布于裂谷带内,经历了形成期后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岩石建造、地质构造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变质作用研究,利用变质石榴石环带分析方法,建立了集安泥质变质岩P-T-t轨迹。该轨迹表明集安群形成以来经历了两次拉张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动态过程中,泥质原岩发生变质变形,P-T-t轨迹反映了该区古元古代地质演  相似文献   
56.
大陆裂谷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课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强调研究大陆裂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评述了当前大陆裂谷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课题:(1)建立大陆裂谷深部结构模式,介绍了张性破裂模式和地幔柱模式;(2)研究大陆裂谷与板块构造关系,认为大陆裂谷的发育与变化的板块运动密切相关;(3)探讨大陆裂谷的热流作用,证实了裂谷深部存在高温驱动的流体和热循环,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幼年大洋产生的地带;(4)总结大陆裂谷成因类型,根据地球动力学状态划分了五种类型;(5)完善大陆裂谷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多数大陆裂谷为一复杂的动力体系,系统论是全面研究这一复杂动力体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7.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58.
沂沐裂谷是中国东部呈扇形展布的大陆裂谷系,从晚侏罗至白垩世裂谷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了一套碱性、钙碱性火山建造,尤以中生代钙碱性火山活动具有特色,并常常形成许多巨大的古火山机体,本文通过对产于古火山机体中两个含金斑岩铜岩床研究,初步得出其主要成矿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59.
张金亮  司学强 《地质论评》2007,53(4):448-453,I0001
混合沉积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类型,研究程度较低。金家地区处于东营凹陷的斜坡带,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发育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研究认为该混合沉积为古湖泊内的混合沉积,可划分为混积砂滩亚相、混积砂坝亚相及半深湖混积亚相,混合沉积物既包括同层混合沉积物(灰质砂岩、砂质灰岩、泥质灰岩等),又包括互层混合沉积物(砂岩与颗粒灰岩互层沉积等),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受当时构造运动、碎屑物质供给量、湖平面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0.
Henri Vogt  Thea Vogt 《Geomorphology》2007,86(3-4):480-495
Detailed study of two dry depressions in the Baikal rift system: the E–W Khoito Ghol-Tunka-Bistraya depression and the SW–NE Gusinoje–Ivolga depression, aim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ectonic control on the intershoulder relief evolution after the rift opened. Both depressions are grabens and both feature a suite of 10–20 km-wide basins alternating with more or less massive highs. Field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pattern is of recent tectonic origin and that local breaking-up and subsidence followed the general sinking which originally formed the grabens. The subsidence belts seem to have gradually shifted north and northeastwards. Geomorphologic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 both depressions the highs are remnants of a former pediment which was broken up. The young basins display numerous relevant hydrographic anomalies of the secondary channels and a general water-logging. They also suggest that the subsidence belt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north-and northeastwards. In the Gusinoje–Ivolga depression evidence was found of a Plio-Pleistocene river course, parallel to the Selenga river, which was later dismantled by the breaking-up. This depression, parallel to the Baikal rift and belonging to the Mesozoic system of grabens in the Caledonian fold belt, seems to have been included into the general system of rifts during the Pliocene tectonic phase. As for the main hydrographic axes, the Selenga river was set on a Palaeogene-age planation surface before the first tectonic phase and kept its original course. The Irkut river flowed in the Khoito Gol–Tunka–Bistraya depression after the first tectonic phase and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later breaking-up. In contrast, the secondary drainage network is largely discordant.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geotectonic contexts, the two depressions show a similar development of relief pattern,which poses the question of the style of rift dynamics after the main Pliocene tectonic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