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伊春前进地区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春前进地区地处伊春延寿成矿带中部,区内Mo、Cu、Pb、Zn、Ag等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且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研究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上以富铝钾、贫镁铁,且经历了较大的分离结晶作用为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有明显的负铕异常。研究表明,前进地区岩浆岩为造山后阶段岩石圈伸展体制下导致地壳碱性至高钾钙碱性地壳岩石重熔的产物。通过对研究区岩浆岩成因、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的讨论,确认该区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岩浆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22.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10.3‰,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r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3.
伊春近30a大雾天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伊春1979~2008年大雾天气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规律.伊春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日出后消散,持续时间以3~6h为多.大雾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为春秋两季,而冬季大雾出现很少.20世纪9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2000年以来大雾日数又缓慢减少,但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当相对湿度为75%~80%、气温为15-20℃、风速为静风或0~0.5m/s、气压为980.0~985.0hPa时,出现大雾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4.
江西宜春黄玉-锂云母花岗岩是著名的稀有金属花岗岩,P_2O_5含量较高(平均0.56%)。该花岗岩全岩 Be 含量一般超过100×10~(-6),最高可达720×10~(-6),属于铍矿化花岗岩。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宜春铍矿化花岗岩中的铍磷酸盐及其共生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羟磷铍钙石是该花岗岩中的最重要铍矿物(BeO=15%~16%),偶尔亦可见磷钠铍石,它们主要呈晶间副矿物出现在岩体的中部。与铍矿物共生的矿物仍主要为磷酸盐矿物,如氟磷灰石、磷铝锂石、磷铝钠石,表明铍矿化作用与熔体中磷的聚集作用有显著关系。研究认为,宜春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铍以磷酸盐矿物形式结晶,而不是硅酸盐矿物,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该花岗岩的结晶晚期磷的活度远远高于硅的活度,因此,P 优先作为成网离子与铍结合形成铍磷酸盐矿物。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伊春地区花岗岩体的密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晚奥陶世花岗岩体的侵位以构造扩展机制为主,气球膨胀作用为辅,最后发生了顶蚀作用.晚石炭世花岗岩是以强力旋转上升定位的气球膨胀作用机制为主,构造扩展机制为辅.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正长花岗岩体就位过程中构造扩展机制起主导作用,岩浆底辟作用也较强;早侏罗世碱性花岗岩体岩浆就位过程中以强力的气球膨胀作用为主,构造扩展机制为辅.  相似文献   
26.
伊春地区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伊春南岔-金山屯地区广泛发育斑状二长花岗岩。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岩性为肉红色中粗粒斑状二长花岗岩,斑状,斑晶由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基质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局部含角闪石。岩石SiO2 含量69. 58% ~ 75. 96%; 富碱,Na2O + K2O 为7. 22% ~ 8. 45%,K2O/ Na2O 为1. 07 ~ 1. 43 ( σ = 1. 58 ~ 2. 47) ,为钙碱性花岗岩。ΣREE 为178. 68 × 10 - 6 ~ 464. 75 × 10--6, ( La /Yb) N = 11. 6 ~ 20. 22,轻重稀土分馏显著,δEu = 0. 17 ~ 0. 34,具铕负异常,相对富Rb、Th、U、 Nd、La、Pr 等元素,贫Ba、Sr、P、Ti 元素等,显示典型的KCG 型( 高钾钙碱性) 花岗岩特征,属于造山后花岗岩( POG) ,为岩浆混合成因。该花岗岩两个锆石U--Pb 年龄值分别为207 ± 2 Ma、197 ± 1 Ma,属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可能暗示混合后的结晶持续时间,其形成环境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对接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7.
伊春铀成矿远景带地质背景复杂,发育有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变质岩型铀矿化,已发现的铀矿化点集中分布于帽儿山等8处异常区。笔者通过对区内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该带铀矿化的区域控制因素,认为前寒武纪富铀地质体、断裂和火山构造,以及层位、岩性和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化等因素对铀矿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带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