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322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3):316-324,T002
对贺兰山北段呼鲁斯太和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0属40种,讨论了植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在研究植物群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化石埋藏类型,论证了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划分了5个植物群落:(1)Bothrodendroncirculare群落;(2)Lepidodendronsubrhombicum群落;(3)Lepidodendronszeianum群落;(4)Tae-niopterismucronata群落;(5)Pecopterisorientalis群落。这5个植物群落的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和早二叠世晚期。石松类植物在晚石炭世沼泽环境最为丰富,以华夏植物区大量的特有种为特征。而蕨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在早二叠世的泥炭沼泽和泛滥平原环境占优势。这些植物群落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泥炭沼泽和碎屑低地环境,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522.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遗迹群落在浊积岩系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重点研究内容是:1)舒家坝组时代的厘定和层序叠置关系;2)遗迹群落总体概况以及各遗迹属确定的依据;3)浊流沉积作用控制遗迹群落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通过本文研究不难看出,舒家坝组的43个遗迹化石属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形成于浊流间歇期缓慢沉积的泥岩层面,主要为“深水型”遗迹分子;另一是产于浊流突然事件来临及其后快速堆积的砂岩内,包括“浅水型”和“穿相型”分子。就其分异度和丰度而言,虽均以前者最高,但这两类遗迹化石组合共生在一个沉积剖面,这恰是浊积岩系(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523.
根据 2个典型沼泽剖面的1 4 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获得的信息 ,综合对比分析和相互印证 ,探讨了全新世以来小兴安岭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植被演替和森林沼泽形成与发育均相应可划分为 6个时期 ,气候变化为 :寒冷较湿 ( 90 0 0— 830 0aB .P .)→温和略湿 ( 830 0— 680 0aB .P .)→温暖湿润 ( 680 0— 30 5 0aB .P .)→温凉较湿 ( 30 5 0— 2 35 0aB .P .)→冷凉湿润 ( 2 35 0— 0aB .P .)→温凉湿润 (现代 ) ;植被演替为 :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以桦为主阔叶林或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 ;沼泽形成和发育为 :富营养沼泽孕育期→富营养沼泽萌发期→富营养沼泽旺盛、中营养沼泽孕育期→富营养沼泽扩大、中营养沼泽形成期→富营养和中营养沼泽继续扩大、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退化期。最早形成始于 ( 70 95± 90 )aB .P .。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沼泽最早发育时间分别为 1 60 0aB .P .、40 0 0aB .P .和 70 95aB .P .  相似文献   
524.
北祁连山石居里辉长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北祁连山西段石居里辉长岩的生成年龄为(457.9±1.2)Ma.在空间上,石居里辉长岩与石居里铜矿紧密相关,石居里辉长岩位于石居里铜矿的下部;在时间上,虽然目前尚无石居里铜矿的成矿时代年龄,但研究认为与石居里辉长岩同属加里东期,而且成岩时代早于成矿时代,因此推测石居里辉长岩为可能为石居里铜矿提供了热源.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该成岩时代的确定对于在该区寻找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25.
含金硅铁建造型铁金矿是近年来在新疆昆仑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具有重要远景意义的矿床类型,经过地学工作者们艰苦努力,已经相继发现帕西木、苦阿-恰克能萨依、麻特等多处矿床(点)。矿床产于石炭系阿羌岩组(C1a),含矿岩系为一套海底喷发-喷流沉积形成的海相火山喷发-正常碎屑沉积夹含金硅铁建造,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层控矿床特征,类似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风山式"金矿,成因类型属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526.
李建兵  杨桂荣  陈奎  罗涛 《新疆地质》2007,25(4):379-383
新疆西南天山川乌鲁铜、金、锑多金属矿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活动带.矿体环绕科克莫依纳克岩株内外接触带分布,严格受接触带控制,同时受围岩图尤克阿秀组和次级构造节理、裂隙的控制,其成矿物质来源于图尤克阿秀组和科克莫依纳克岩株.岩浆侵入活动是该矿成矿物质置换萃取和矿液运移的热动力来源.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夕卡岩型.  相似文献   
527.
北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发育大面积晚中生代火山岩,是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年代学(火山岩基质40Ar/39Ar年龄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发现该区火山岩年龄为140~100Ma,属早白垩世火山岩.通过根河西岸早白垩世火山岩剖面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根河早白垩世发生了三次大的火山喷发活动.火山岩剖面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碱性的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剖面中部主要为一套碱性-亚碱性过渡性质的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组合.该剖面下部和上部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Al2O3、K2O和全碱含量,较高的Mgo和Mg#值;LREE富集、LREE和HREE分馏较强、Eu异常不明显,富集LILE而亏损HFSE元素,尤其强烈亏损Nb和Ta元素;(87Sr/86Sr)I-εNd(t)和εNd(t)-εHf(t)图解表现出地幔源区特征.而剖面中部的中酸性火山岩与剖面上和下部的基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是MgO含量和Mg#较低,Ti、Sr和Ba元素亏损明显,负Eu异常明显,以及初始(87Sr/86Sr)I值较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均反映陆内伸展环境和陆缘弧火山岩的一些特征,这种特性可能与该区火山岩浆源于受古生代俯冲洋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有关.火山岩浆演化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要方式,上升过程基本未受地壳物质混染.结合最新资料,我们认为根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古亚洲洋向滨太平洋过渡阶段,是蒙古-鄂霍茨克海造山后伸展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28.
根据GPS数据的现代运动场研究了北天山的现代形变过程。在这一地区,速率分量和某些类型形变速率场的不均性都表现出与现代构造活动区密切相关。以场的水平梯度极值区图为基础划分构造活动区段,查明强震震中区就位于这些活动区。当取得活动区状态的GPS数据时,区域地壳动力学状态监测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529.
在闽中山地的穆阳溪流域上游区域广泛分布着海拔600 m左右、800 m左右和1 000~ 1 200 m三级残余古地形面.这些残余古地形面是闽中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本文分析了该区域残余古地形面的地貌特点、成因及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0.
郭正府  邓晋福 《现代地质》1998,12(3):344-352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1)洋脊形成与扩张阶段(309~260Ma);(2)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230Ma),火成岩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3)陆内造山阶段(230~190Ma),陆壳的厚度相当于260~230Ma期间的两倍,南、北边缘构造性质与深部过程具较明显差异与不对称性。南缘深部总体特征是“壳热而幔冷”,暗示着陆壳与壳下岩石圈之间可能沿莫霍面有较大的构造拆离;北缘在壳底具岩浆底侵作用,其深部特征为“壳冷幔热”。自晚海西期—早燕山期东昆仑岩石圈缩短总量(平均值)约为1463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