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6篇
  免费   1736篇
  国内免费   1368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317篇
地球物理   820篇
地质学   4485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70篇
自然地理   77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山东省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省际边界地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于区域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山东省省际边界地区的特点,并根据康维斯(P.D.Converse)断裂点理论,对山东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引力范围进行了计算,比较分析了目前山东省省界城市和省内城市吸引范围及竞争力差异,提出了山东省发展省际边界地区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2.
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能同时衡量环境-经济系统中环境资源和经济活动的价值,而成为测度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新方法。文章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浙江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体系,并对1978~2000年衡量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能值指标及其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3.
基于卫星遥感的鲁西北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鲁西北地区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近20年来的演变做了初步的分析,阐述了该地区风沙化土地的成因及其危害,在肯定已有治沙成绩的基础上,就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这些土地提出了合理布局农田林网、地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4.
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产业集群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产业特定性知识,产业氛围与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是原发性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小企业大群落,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竞争,产品的多样化与差别化及集体学习是其主要特点;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创造,区域品牌树立,学习型企业群落创建及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培育是产业集群区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5.
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硬叶栎类林的树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洋  曹敏  刘文胜 《山地学报》2003,21(5):568-575
在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以长苞冷杉(Abiesgeorgei)林、丽江云杉(Picealikiangensis)林作为亚高山针叶林的代表,以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ides)林作为硬叶栎类林的代表,分别选择了6块样地,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倒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H、JD)分别测定其树种多样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森林类型的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的倒数、物种丰富度的顺序均为:长苞冷杉林>川滇高山栎林>丽江云杉林;而前两类森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但都高于丽江云杉林的均匀度指数值。滇西北的川滇高山栎具有很强的萌生能力。人工种植的亚高山针叶林的树种多样性较原始林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亚高山针叶林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云南省的树种多样性,使云南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6.
张羽光 《贵州地质》2003,20(2):99-102
六枝煤矿区属于威宁—郎岱褶皱束的一部分,NW向构造占据主要地位。地史上该区有多次升降运动,二叠纪的东吴运动,伴随基性岩浆活动;侏罗、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发生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使本区构造复杂化。形成NE向扭性断层;构造复合的基本方式是横跨和限制。构造分析表明,NE向构造形成较早,NW向构造形成较晚。  相似文献   
117.
云南腾冲-潞西金成矿带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冲-潞西金成矿带是云南省重要金成矿带之一。通过分析其地质特征,解剖矿带内典型金矿床,讨论矿带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进而提出了矿带内两个重要矿化集中区(段)。  相似文献   
118.
福建省梅仙铅锌银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志强 《矿产与地质》2003,17(5):606-609
梅仙铅锌银矿田形成于裂谷成矿环境,具有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成矿物质和成矿热液有多来源特征,成矿经历了同生沉积、变质改造和岩浆热液叠加三个阶段,并与闽中裂谷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出了“三阶段”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19.
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景星组砂岩的铅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表明壳源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作ZartMan图解和△γ—△β图解表明,矿石铅属于壳幔混合来源。矿石铅μ值介于9.43—9.65之间,Th/U比值介于3.72—3.87之间,表明矿石铅为壳幔混合铅。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来源于深部地幔硫遭受地壳硫的混入。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开放体系之中,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幔源物质混合了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120.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是滇西兰坪盆地内新发现的矿床,属东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矿床主要产于下白垩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本文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入手,与滇西喜马拉雅期富碱岩体相比较,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区,这种源区被认为是壳—幔物质混合的一种“EMⅡ型”富集地幔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