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2篇
  免费   636篇
  国内免费   776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054篇
地质学   2345篇
海洋学   414篇
天文学   1573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4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大陆岩石圈等效粘滞系数的计算和讨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结构对岩石圈动力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岩石圈等效粘度的估计是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基础和重要的问题。文中对利用实验室流变实验结果估算岩石圈流变结构的计算方法中包含的多种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包括岩性、温度、应变速率、实验室速率数据外推到地质构造运动速率等因素对等效粘滞系数估算的影响,并以温度和应变速率的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等效粘滞系数做出了估计。中国中地壳等效粘滞系数一般在1021~1024Pa.s,下地壳等效粘滞系数在1021~1022Pa.s,其中青藏高原下地壳等效粘滞系数较低,约为1019~1020Pa.s;与前人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存在柔性下地壳流动的结论吻合。  相似文献   
92.
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盆地内主要有3条隐伏的活动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带、蒲江-新津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它们在第四纪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笔者实地考察的结果表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盆地中的隐伏断裂没有产生新的活动性,目前成都盆地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危险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3.
青藏高原北部陆相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始新统风火山组、渐新统雅西措组和中新统五道梁组。古近系雅西措组烃源岩,特别是灰岩属于中好烃源岩范畴,有机质类型较好,且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层位。陆相盆地储集岩较发育,储层较丰富,发育层位包括风火山组和雅西措组,其中雅西措组是储层主力分布层位。对测区分析数据表明:通天河盆地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油岩厚度,而且有机质丰度为沱沱河地区最高,表明其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9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层序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原理指导下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为配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从克乌断裂带上盘向下盘、从构造油气藏向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转变,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地球物理资料,将三叠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进而总结出拗陷完整型和拗陷残缺型两种层序类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和井间沉积对比,探讨了三叠系砂体结构和湖侵体系域地层超覆、湖退体系域及最大湖泛面附近小规模滑塌浊积体岩性透镜体等5种圈闭发育模式。油气成藏综合条件分析指出有效圈闭和油源断层的识别是制约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刘福臣  方静  林世乐 《岩土工程技术》2008,22(3):160-162,F0003
支护结构工程中,当坡顶填土表面倾斜时,无法采用常规的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探讨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荐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推荐方法,具有计算简单、计算结果合理的优点,可供工程设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6.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7.
This study presents a review of published geological data, combined with original observations on the tectonics of the Simplon massif and the Lepontine gneiss dome in the Western Alps. New observations concern the geometry of the Oligocene Vanzone back fold, formed under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and of its root between Domodossola and Locarno, which is cut at an acute angle by the Miocene, epi- to anchizonal, dextral Centovalli strike-slip fault. The structures of the Simplon massif result from collision over 50 Ma between two plate boundaries with a different geometry: the underthrusted European plate and the Adriatic indenter. Detailed mapping and analysis of a complex structural interference pattern, combined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superimposed structures and radiometric data, allow a kinematic model to be developed for this zone of oblique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e following main Alpine tectonic phases and structures may be distinguished:
1.  NW-directed nappe emplacement, starting in the Early Eocene (~50 Ma);
2.  W, SW and S-verging transverse folds;
3.  transpressional movements on the dextral Simplon ductile shear zone since ~32 Ma;
4.  formation of the Bergell – Vanzone backfolds and of the southern steep belt during the Oligocene, emplacement of the mantle derived 31–29 Ma Bergell and Biella granodiorites and porphyritic andesites as well as intrusions of 29–25 Ma crustal aplites and pegmatites;
5.  formation of the dextral discrete Rhone-Simplon line and the Centovalli line during the Miocene, accompanied by the pull-apart development of the Lepontine gneiss dome – Dent Blanche (Valpelline) depres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ovements of shortening in fan shaped NW, W and SW directions accompanied the more regular NW- to WNW-directed displacement of the Adriatic indenter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Editorial Handling: Stefan Bucher  相似文献   
98.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体中呈溶解态和悬浮物结合态的元素活动性强,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查明其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河流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及其矿物、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从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了开展中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溶态和悬浮物结合态元素入海通量调查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9.
应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覆盖区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震活动断层。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在雷达剖面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断层上部的形态特征、上断点埋深和岩土分层。结合钻孔资料,利用雷达剖面上对第四系覆盖的分层结果和上断点所在的层位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0.
作为GPS/重力边值问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在对GPS/重力方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N区的600个GPS/重力数据和48个高精度GPS水准数据,计算出该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通过拟合法和系统差直接改正法进行的精度分析表明,应用GPS/重力数据结合水准方法确定的该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达到厘米级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