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8篇
  免费   630篇
  国内免费   734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34篇
地质学   2275篇
海洋学   430篇
天文学   1562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33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 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 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 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 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 ka, 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 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 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 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 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 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2.
山东郯城麦坡被命名为典型地震活动断层遗址,其最醒目的标志是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2)东盘的紫灰色下白垩统逆冲到断层西盘的红棕色第四系之上且界线截然。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表明,郯城麦坡第四系于泉组中发育液化砂涌管、液化砂脉、震裂缝充填构造和同沉积断层等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事件记录。根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砂质黏土光释光测年分析,推断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属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2在中更新世晚期发生的强构造与地震活动。这些地震事件记录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该地震活动断层遗址的内涵。  相似文献   
983.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圈闭类型和侧向运移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反转断裂沟通与下伏油气藏调整程度是造成下伏与上覆调整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地层砂地比值大小可以确定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范围。当地层砂地比大于40%时,主要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当地层砂地比小于20%时,主要形成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利用下伏油气藏内反转断裂分布范围便可以确定出上覆调整油气藏范围,上覆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即为其与下伏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84.
收集7个时期的历史图件或卫星遥感影像,运用RS和GIS技术,进行信息提取和实测岸线数据验证,获取各时期浙江大陆海岸线矢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浙江大陆海岸线总体上表现为海岸线位置外推加快,平直的人工岸线不断取代曲折的自然岸线,部分近岸岛屿并入大陆,海岸线长度明显缩短,百年来人工岸线所占比例由48.01%上升至67.46%。(2)人工岸线和围垦面积变化规律总体呈现出3个明显阶段:1913—1970年自耕农时代高滩围垦阶段,人工岸线长度增加288.78 km,围垦面积仅增593.35 km2;1970—1995年集体农业时代联围堵港阶段,围垦面积快速增加,人工岸线长度反而减少;1995—2014年工业与城镇化建设围垦阶段,人工岸线长度增加116.66 km,而围垦面积剧增1 053.00 km2。(3)河口区大陆海岸线全线平移外推,海岸线长度则有增有减,1913年以来浙江主要河口区围填海面积达1 914.85 km2,占全省围填海面积的76.79%。(4)海湾区大陆海岸线变化以截弯取直为特点,岸线总长度持续减少,百年来三大港湾围填海面积达429.32 km2,占全省的17.22%。  相似文献   
985.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重远  靳久强 《地质学报》2007,81(11):1498-1506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986.
层析法提取土壤样品中活动态铀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玮  朱姝  张鑫 《铀矿地质》2009,25(1):45-49
阐述了层析法提取土壤中金属活动态元素的原理、层析法提取土壤活动态铀的测试结果以及该项技术在内蒙古赛汗塔拉地区、桂北沙子江矿床、粤北MHK矿床的试验效果。将层析法与元素活动态方法中的水溶态铀提取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找矿效果基本相同,但层析法的精密度较好。  相似文献   
987.
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评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有关国家专项的支持下,中国先后研制了分别取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共9个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基本构成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为中国海洋国土及专属经济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本文简介了这些标准的研制背景、概况,着重评介了这些标准物质的特点,特别说明了该标准物质系列在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中应用及在地质分析技术发展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8.
白登磷矿是我国重要的浅海相磷块岩矿床,而青龙哨磷矿是我国重要的陆相磷块岩矿床.两地磷矿品位高,储量大,是滇池地区正在开采的2个重要磷矿基地.野外工作研究发现,青龙哨角砾状磷块岩顶板的磷锶铝石矿层和高岭土黏土岩二者呈超覆式不整合接触.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陆相磷块岩的许多特征,而没有浅海相磷块岩的原生沉积构造特征.同时,白登磷矿见上下2层工业矿体,而青龙哨磷矿仅见1层工业矿体.对此二矿床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89.
Active faults play the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and control the seismicity in the Olekma-Stanovoi seismic zone. The detailed geological-structural and morphotectonic studies of fault zones made it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kinematics of the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activity degree in the Holocene (the last 10 000 years). The latter include old faults such as, for example, the Stanovoi Suture of the Proterozoic age. Most of these faults are the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in age. The studies were aimed at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seismo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were accompanied by trenching across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that are presumably associated with zones of active tectonic fractures preliminarily studied by geophysical methods. The applied approach allowed us to substantially specify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seismotectonics and the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90.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初步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查明陆地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中选择了中国东部入海河流中主要的35条河流,分丰、枯水期系统采集了悬浮物、过滤水、底泥等样品,利用河流径流量参数,计算得到了各河流主要重金属及营养元素的年入海通量及陆地河流年入海总通量,确定了各元素水溶态及悬浮物态迁移入海量的比例,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浅海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