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8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南秦岭印支期五龙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佛坪群变质岩,在岩体南部发育一些暗色包体.它们和寄主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界限或截然,或呈过渡关系.通过对五龙岩体的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寄主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表现出明显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Yb(0.33×10-6~0.96×10-6)和Y(4.77×10-6~11.2×10-6);富集Sr(643×10-6~1115×10-6),Ba(775×10-6~1386×10-6);高Sr/Y(57.8-160)和Y/Yb(11.0-14.3)比值,不发育Eu异常(δEu=0.70~0.83),表明其源区是以石榴石士角闪石为主,很少或没有斜长石.暗色包体表现出高Mg(4.15%~8.13%),Cr(14.8×10-6~371×10-6),Ni(20.0×10-6~224×10-6)和Nb/Ta(15.40~21.9),暗示其起源于地幔底侵岩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年龄为:225.3Ma±6 Ma,应为五龙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综合分析五龙埃迭克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可能是由于幔源岩浆底侵于壳幔边界,诱发增厚的基性下地壳达到含角闪石的榴辉岩相或麻粒岩相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迭克质岩浆,它的形成可能代表了印支期秦岭造山带后碰撞造山阶段勉略洋俯冲板块的断离作用.  相似文献   
152.
管店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东部,沿郯庐断裂带南段主断裂带侵位,其岩石组成为石英二长岩和二长岩.精确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给出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31.5±1.6)Ma.该岩体为一中酸性侵入体(SiO254.84%~67.8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具有与埃达克(质)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Al2O3(14.12%-15.14%)、Sr(612~976 μg/g)含量及Sr/Y(31~77)、La/Yb(18-42)比值,但低Y(8.20-21.4 μg/g)和Yb(0.90~1.70 μg/g)含量,无明显Eu异常至Eu正异常.管店侵入岩的"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8-0.7061,εNa(t)为-17.03--15.11,锆石的ghr(t)(-26.3-22.6)较低但相对均匀,说明其不可能由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管店埃达克(质)侵入岩具有较高的Mgo(2.21%-6.75%)含量和Mg(56-62)值及相容元素(Cr 85.4-356μg/g,Ni40.8~144μg/g)含量.管店侵入岩可能由拆沉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了反应.早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扬子地块东部在扬子.华北两块体碰撞后的地壳拆离作用可能导致增厚下地壳的拆沉与埃达克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53.
新生代青藏高原钾质火山岩发育,主要集中于藏北地区和拉萨地块内,仲巴地块中鲜见报道。对仲巴地块中发现的加达钾质火山岩进行研究,其岩石类型以粗面质为主,岩浆以溢流相-喷发相不间断喷发。样品普遍显示高钾高铝,低碱,偏酸性,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弱负Eu异常,贫Y和Yb,Sr含量较高,类似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粗面玄武安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03±0.32Ma,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加达钾质火山岩浆来源于挤压增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其产出的构造背景是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4.
续海金  马昌前 《地学前缘》2003,10(4):417-427
大量变玄武岩脱水熔融实验表明,制约埃达克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岩、水和地壳热结构(p-T轨迹)。变玄武岩低到中等程度(10%~40%)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含水矿物(主要是角闪石)脱水反应产生埃达克岩熔体,残余相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没有斜长石)。在俯冲带,当压力为1.6~2.2 GPa(约70~90 km)和温度为800~1150℃时,具有高的剪切热速率和非常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就会发生脱水熔融形成埃达克熔体。在增厚地壳内,具有高的热状态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在压力≥0.8 GPa(>35 km)和温度介于800~1100℃之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熔体。然而,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富钾高Sr/Y比值花岗岩类,可能形成于加厚地壳开始减薄及地壳从挤压向拉张伸展转换的环境下,所对应的岩浆,与下地壳底侵的碱性玄武岩和/或拉斑玄武岩在压力1.0~1.5 GPa和温度850~1080℃之间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熔融的残余相为辉石岩类,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还受到了地壳AFC的影响。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从加厚转变为减薄的过程,就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及随后含石榴石辉石岩类残余体的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5.
对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辽东黄泥岭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测试研究表明,黄泥岭岩体岩性为似斑状含辉石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74±0. 4 Ma,成岩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岩石主量元素具有高Al、Ca、Na、Fe,低Mg特征;δEu弱-无负异常;富集Rb、Sr、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HREE和相容元素V、Cr、Co、Ni,为"高Sr低Yb型"花岗岩。黄泥岭岩体为C型埃达克质岩,其岩浆来自于加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黄泥岭石英二长岩等中侏罗世早期C型埃达克质岩在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大量分布表明,至少从中侏罗世初开始,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对本区的控制已经结束,环太平洋构造体系主导了本区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56.
The variations in source rocks and melting conditions of granites can provide essential clues for the crustal magmatic response in orogenic process. Based on geochronology, whole-rock and mineral chemistry, this paper reveals two different granites in the Northern Qinling migmatite complex, which reveal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ource region and melting condition. The older granodiorite (402 ± 0.8 Ma) displays typical Na-rich adakite affinity, i.e., high Na2O/K2O (2.04 to 2.64) and Sr/Y (96 to 117) ratios, they have relative evolved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 = ?0.52 to ?0.04; zircon εHf(t) = ?0.06 to +7.78). The younger leucogranite (371 ± 2 Ma) displays higher SiO2 (72.32 to 73.45 wt%), lower (TFeO + MgO + CaO + TiO2) contents (<2 wt%) and depleted Sr-Nd-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i.e., εNd(t) = +2.6 to +3.0; zircon εHf(t) = +5.94 to +14.12), as well as high 10000 × Ga/Al and TFeO/MgO ratios, indicating that they represent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that derived from melting of juvenile crust. The variations in source rocks and melting condition of the two granites indicating a tectonic switch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in 400 to 370 Ma, this switch is lat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North Qinling, indicating a scissor collision process between the South Qinling and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n Devonian era.  相似文献   
157.
杨镇熙  丁书宏  张晶  荆德龙  赵吉昌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71-67z1072
正北山造山带处于中亚巨型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者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存在较大争议,聚焦点在于泥盆纪古亚洲洋仍在俯冲还是已经闭合?(左国朝等,1990;刘雪亚等,1995;龚全胜等,2005;何世平等,2005;杨合群等,2008;宋东方等,2018)本次工作在黑山头一带发现了一套具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侵入岩,对其开展了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古亚洲洋俯冲、  相似文献   
158.
卢仁  梁涛 《中国地质》2018,45(1):95-109
韩沟二长花岗斑岩岩体位于崤山北部,其成因研究不仅可对崤山北部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约束,而且可为区域找矿提供新思路。对韩沟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20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为142~14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5.1±0.7)Ma。韩沟岩体具有高硅、富碱高钾、贫镁低钙的特征,属于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韩沟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轻稀土富集及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范围为10.41~11.51,显示弱正Eu异常。韩沟岩体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Nb、Ta及Ti负异常。韩沟岩体具有高Sr、低Y和低Yb的特征,属于埃达克岩,Na_2O和K_2O含量表明其为C型埃达克岩。韩沟岩体是加厚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源区的残余相矿物包括石榴石和金红石,且无(富钙)斜长石残留。崤山北部至少经历了~145 Ma和~130 Ma两次规模不等的岩石圈拆沉作用,韩沟岩体为~145Ma规模较小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韩沟岩体的形成时代与~145 Ma区域成岩成矿期相接近,在岩石圈拆沉作用这一灾变过程中,必然导致深部流体的大规模活动及其快速释放,表明韩沟岩体周缘及深部应具有较大的Au成矿潜力,其周缘11个Au矿床(点)就是最好的找矿证明。  相似文献   
159.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北缘中段的一个重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早古生代白乃庙群绿片岩中,其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石英闪长岩与起源于俯冲洋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类似,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变质基底的混染作用。赋矿围岩绿片岩的原岩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白乃庙绿片岩、变质安山岩中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为-4.64~+11.29之间,而白音都西群变质石英砂岩的εHf(t)为-4.30~+15.50,显示白乃庙地区围岩原岩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并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古老地壳基底的混染作用。2类岩石的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693~2843 Ma和481~2363 Ma,峰值区间在700~1500 Ma,揭示了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陆壳增生和构造热事件。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白乃庙铜-金-钼矿床具有低氧逸度的特征,可能为还原性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0.
对大兴安岭中北段大金山地区的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了解其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为早侏罗世(183. 2±1. 0 Ma)岩浆事件的产物,具有较高的SiO_2(>56%)、Al_2O_3(>15%)和较低的MgO(<3%),较高的Na_2O/K_2O值(1. 12~2. 04),为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具有较高的Sr含量(>400×10-6),不明显的Eu异常,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强烈亏损Yb和Y;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金山岩体表现为富钾、低镁(Mg~#为38. 70)特征,属于C型埃达克质岩,推测其形成于加厚的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早侏罗世埃达克岩的发现表明大兴安岭中北段大金山地区有陆壳加厚的过程,大陆发生过垂向增生;大金山岩体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