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6篇
  免费   1463篇
  国内免费   2038篇
测绘学   421篇
大气科学   378篇
地球物理   1736篇
地质学   5905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540篇
自然地理   23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399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276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全球气溶胶数据GADS(Global Aerosol Data Set)计算了冬夏两季4种类型(积聚型、核型、粗粒型和传输型)沙尘气溶胶0.55μm光学厚度的全球分布。通过分析得出,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和垂直厚度对光学厚度的影响很大。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地理差异,4个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北非、中亚地区、澳大利亚西部和北美西部。中亚地区冬季沙尘气溶胶强度和范围比夏季大,北美和澳大利亚地区则相反,冬季光学厚度最大值位于北非的中部地区,而夏季其最大值位于非洲北部靠近大西洋的地区。沙尘气溶胶对<8μm的辐射吸收作用很弱,散射能力较强;对于>8μm的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吸收带位主要于8~11μ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湘鄂西构造带进行大量的构造形迹测量、解析,结合研究区内构造变形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明确燕山中期(J3—K1)早期弧形构造弧顶方向为330°,并向两侧发散状分布,以大别山、黔中、黄陵隆起为约束点,湘鄂西形成了由南东侧至北东侧构造迹线由NE→NEE→EW→NWW逐渐偏转的弧形构造,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近114°.同时早...  相似文献   
993.
杜菊民 《地质学报》2009,83(7):910-922
内蒙古大青山属我国典型的板内造山带阴山山脉的南部山系,其西段缺少大型低角度推覆构造及大型深成岩对前期演化历史的干扰,是研究阴山板内造山特点及过程的理想区域。通过对大青山西段的构造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分析表明,古老结晶基底以逆冲推覆及基底褶皱的形式广泛的巻入中生代构造变形,以及先存构造样式的广泛复活并对后期地层沉积和断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是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板内造山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些变形特征反映了阴山带板内造山过程中,是以结晶基底为受力层,并控制上覆盖层进行构造变形的,进而表明板内造山主要是由水平挤压应力造成的。结合研究区构造变形特点及邻区中生代构造地质情况的分析认为,晚侏罗世时期之所以在阴山带形成强烈的板内造山运动,是由其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与蒙古褶皱带碰撞产生的板缘应力的远程传递,以及其南侧强硬的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4.
滇西北羊拉铜矿区地层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俊  曾普胜  曾礼传  尹静  董涛 《地质学报》2009,83(10):1415-1420
通过滇西北羊拉矿区7.5km实测地层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矿区原定二叠纪嘎金雪山群巨厚洋盆沉积实际由泥盆纪至二叠纪构造岩块高度混杂而成。因矿区经历了金沙江洋盆的初始裂开、扩张、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的洋-陆转换过程,岩石普遍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少古生物化石,原岩层序难以恢复。基于前人成果和本次工作发现的牙形石,结合矿区沉积特征和金沙江洋演化历史,将地层修订为下泥盆统江边组岩块、中泥盆统-石炭系岩块、二叠系岩块,并讨论了其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995.
北祁连榴辉岩相变沉积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平  张建新  于胜尧  孙刚 《地质学报》2009,83(11):1667-1686
在北祁连造山带中,出露典型的高压/低温变质岩石,前人对其中的低温榴辉岩已做过较多的研究,但对其中的变沉积岩研究涉及很少.本文展示了榴辉岩相变质沉积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结果.变沉积岩含有榴辉岩相的矿物组合,峰期温压条件为t= 450~520℃,p=1.9~2.3 GPa,与相邻榴辉岩的温压条件一致.地球化学显示这些岩石的原岩为不成熟的沉积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环境.变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1800 Ma左右和540~600 Ma之间,结合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原岩的碎屑来源既有周缘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物质,又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新生洋壳或增生物质.同时,这些数据也表明北祁连早古生代洋壳俯冲过程中发生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剥蚀作用,即形成于上盘的沉积物(弧前盆地或增生楔)被构造作用运移到俯冲带中,并俯冲到60~70km深处,遭受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然后折返到地表.  相似文献   
996.
东秦岭钼矿带位于华北板块南缘,NW-NWW向的固始―栾川深断裂带控制着钼矿床的空间分布.黄水庵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的确定,为本矿带内已有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黄龙铺地区的大石沟、石家湾和桃园等)增添了又一新成员.本矿带不仅钼金属储量居世界已知单个钼矿带之首,而且碳酸岩脉和花岗斑岩两个成矿体系并存,亦是本区钼矿带的一大特色.业已查明,黄水庵和黄龙铺(大石沟)等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的δ~(13)C=-5.3‰~-7.0‰,~(87)Sr/~(86)Sr=0.7049~0.7065.同时,方解石富含轻稀土(LREE/HREE=1.8~2.9).辉钼矿以富含Re(平均为110×10~(-6)~244×10~(-6))为特征.基于含矿碳酸岩脉方解石的Sr、Nd、Pb同位素比值(~(87)Sr/~(86)Sr对~(206)Pb/~(204)Pb、~(207)Pb/~(204)Pb对~(206)Pb/~(204)Pb和~(143)Nd/~(144)Nd对~(87)Sr/~(86)Sr)的关系图,我们初步判断本矿带区域陆壳之下可能存在有EMI(富集地幔Ⅰ),这些含矿碳酸岩脉是源于EMI的碱性硅酸盐-碳酸盐熔体-溶液结晶分异的产物,成矿金属Mo、Pb主要来自EMI.根据黄水庵和黄龙铺(大石沟)钼(铅)矿床的成矿年龄(Re-Os年龄分别为209.5 Ma和221 Ma),我们推断,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形成于华北和扬子两大板块三叠纪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的晚三叠世时期,而在侏罗纪陆内造山晚期的伸展阶段,形成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斑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Re-Os年龄介于147~116 Ma).  相似文献   
997.
The evolution of east coast of India sis discussed within the ambit of clearly identifiable four major tectonic stages which had a profound effect in shaping the tectonic grain of the east coast basin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began with rift related crustal extension between India and Sri Lanka as a consequence of Africa-Antarctica rifting and development of Natal Basin. An arm of this rift led to initial extension in the Cauvery Basin and failed. Later, the India-West Australia rift propagated further in southwesterly direction initiating Mahanadi and Krishna-Godavari Basins. This extension was an oblique one with Nayudupeta high acting as pivot. The oblique extension followed by asymmetric seafloor spreading developed transpression along India-Sri Lanka and Antarctica junction, resulting in a NNW-SSE trending transcurrent fault along which Antarctica moved southward. Subsequently, entire east coast evolved through a more or less uniform post rift stage.  相似文献   
998.
The Anglona and SW Gallura regions represent key places to investigat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medium‐ and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cropping out in northern Sardinia (Italy). From south to north we distinguish two different metamorphic complexes recording similar deformation histories but different metamorphic evolution: the Medium Grade Metamorphic Complex (MGMC) and the High Grade Metamorphic Complex (HGMC). After the initial collisional stage (D1 deformation phase), both complexes were affected by three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al phases (D2, D3 and D4) followed by later extensional tectonics. The D2 deformation phas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 producing an important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that produced localized shearing and folding domains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metamorphic complexes. We highlight the presence of two previously undocumented systems of shear belts with different kinematics but analogous orientation in the axial zone of Sardinia. They became active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GMC and HGMC from the beginning of D2. They formed a transpressive regime responsible for the exhumation of the medium‐ and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and overall represent a change from orthogonal to orogen‐parallel tectonic transport.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对班公湖铜矿带2个具有代表性的斑岩铜矿床--多不杂铜矿床和尕尔穷铜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该铜矿带含矿斑岩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减弱,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亏损程度明显减轻,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减弱,且具有Eu的弱正异常,岩石在氧化性上更强一些;从Pb、Sr、Nd同位素特征来看,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更富含放射性成因铅,~(143)Nd/~(144)Nd比值明显降低,其源区更接近印度洋沉积物区域,表明该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更浅,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而冈底斯铜矿带明显偏离了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表明班公湖斑岩铜矿带形成于碰撞后地壳隆升阶段,而冈底斯铜矿带则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00.
重力解释孙吴-嘉荫盆地基底埋深一般在0.1~2.5 km,基底形态具有北东走向的“三断两隆”的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孙吴断陷、茅栏河隆起、沾河断陷、富饶隆起和嘉荫断陷.地震解释基底深度一般在0.1~6.3 km,并据之进一步划分了断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孙吴-嘉荫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南部的松辽盆地颇为相似,大致经历了前裂陷、断陷、坳陷和萎缩4个阶段.下白垩统淘淇河组、上白垩统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埋藏较深,厚度较大,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储层发育,物性较好,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对沾河断陷和嘉荫断陷油气勘探有利区做了进一步预测,确定乌拉嘎凹陷是嘉荫断陷最有利的勘探区,确定沾河向斜是沾河断陷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