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1篇
  免费   2254篇
  国内免费   1077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1364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3389篇
海洋学   291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3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赵大军  郭威  于萍  计胜利 《世界地质》2003,22(3):309-312
导/定向钻进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对环境无害的地下管线铺设技术。通过综合经济比较分析,说明了导/定向钻进技术在管径大、埋深大的条件下所具有的明显经济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在该技术发展规模、工程应用领域、新型高技术含量、钻机的工作性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认为我国应在钻机的机电液一体化、施工过程自动化控制、配套泵组及泥浆系统、钻进规划软件开发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2.
探地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对探地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分析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物理前提.将探地雷达的道路厚度检测技术与常规的钻孔取芯方法进行对比,并根据笔者在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说明探地雷达在公路厚度结构检测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论油气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气化探精查技术是在盆地有利聚集区(带)进行化探和石油地质详查的基础上,对圈闭进行含油气性评价并优选钻探目标的化探精细调查技术.它是包含样品采集、实验测试、信息提取和解释评价等为一体的系列技术.简述精查技术产生的背景,在论述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展望该项新技术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碎岩方法,近年来随着施工领域的拓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简要阐述了冲击旋转钻进技术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一些冲击器新品种及其相关的钻进新工艺,分析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5.
A new algorithm to correct the orientation error of the accelerometerat the Dahan Downhole Array, Hualien, Taiwan is developed. This algorithm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1) rotating two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on thefree surface to the SH-SVdirection and SH axis offers a reference direction.(2) computing the synthetic downhole SH waves at a downhole station and (3)searching a rotation angle for downhole observation that yields a best waveformmatch between the synthetic and observed downhole seismograms. At this point, the rotated angle corresponding to the best waveform match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orientation error. We selected five earthquakes with good data qualityfor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lgorithm gives a more stable estimationthan a conventional method because it allows the selection of data from a wider time window for analyses. The estimated orientation error of the accelerometers at the Dahan Downhole Array after the 1999 reinstallation are40°, 114° and 285° at depths of 50, 100 and 200 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6.
非开挖导向钻进实际轨迹的控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开挖导向钻进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钻进中,由于钻进在地下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导向钻进的顺利进行。到得钻进中当前点的顶角、方位角和孔深,通过均角全距法原理,可以近似地描绘出当前钻孔的空间实际轨迹,并确定钻头的位置。应用这一原理,同时运用VisualBasic语言和AutoCAD绘图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一套应用程序,可以直接绘制出当前钻孔轨迹,并可实现对钻孔轨迹的调控,从而保证导向钻进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7.
马能霞 《地下水》2003,25(1):55-56
本文通过对钻机老化过程及规律的探讨,找出了一种方便而有效衡量钻机老化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以定量地度量钻机老化程度,为钻机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Accidental spills of hydrocarbons, such as 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LNAPL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ources of subsurface contamination. Migration of LNAPL in a porous medium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fluids present in the unsaturated/saturated zon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pores occupied by each fluid. The result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ric suction and degree of saturation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or water–air, water–LNAPL and LNAPL–air systems in a sand. A simple and reliable setup using Buchner funnel was designed to obtain these rel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ric suction head and degree of saturation is hysteretic for all the fluid systems (water–air, water–LNAPL and LNAPL–air). Furthermore, the amount of hysteresis depended upon the fluid system, with the maximum hysteresis occurring for water–air syste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mount of trapped air depends upon the reversal degree of saturation from drying to wetting.  相似文献   
89.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90.
2002年11月30至12月4日,北京持续4天大雾天气,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空气质量连续3天达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1000~70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与50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逆温层),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850hPa为暖区,850~500hPa为冷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