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刘秀兰 《中国沙漠》2010,30(6):1464-1468
利用2008年3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通量观测系统获取的资料,对草原初春晴天和阴天地表能量和辐射平衡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初春典型晴天总辐射、反射辐射、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的最大值分别为801 W·m-2、203 W·m-2、197 W·m-2和390 W·m-2;阴天总辐射与反射辐射明显减弱,峰值分别为595 W·m-2、147 W·m-2,向下、向上长波辐射最大值分别为290 W·m-2和182 W·m-2。晴天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的日积分值分别是6.58 MJ·m-2·d-1、1.05 MJ·m-2·d-1、-0.25 MJ·m-2·d-1和5.89 MJ·m-2·d-1,阴天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的日积分值分别是1.15 MJ·m-2·d-1、0.49 MJ·m-2·d-1、-0.08 MJ·m-2·d-1和1.65 MJ·m-2·d-1。典型晴天地表反照率早晚大,中午最小,最小值为 0.26;而阴天受云的影响,最小值仅为0.22,且日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2.
基于TM/ETM+影像反演祁连山七一冰川反照率精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冰川反照率是联系冰川与气候、 寒区水文过程的纽带, 也是制约分布式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发展的重要因子.冰雪反照率的变化会改变整个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 亦可引起局地以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 运用不同学者提出的窄波段转换宽波段的方程, 反演了祁连山七一冰川总短波段的反照率.把不同的转换方程得到反演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选择绝对误差最小的反演公式.结果表明: Duguay1992模型提出的方程能保证4景影像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05范围内, 而气候模式输入的反照率产品要求绝对误差在0.05以内.运用该方程反演的反照率结果, 较其他方程要准确, 可为分布式冰川物质-能量平衡模型的构建提供更准确的参数数据.  相似文献   
153.
1990-2010年中国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反照率改变的辐射强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而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能量平衡,从而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影响。本文利用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分析1990-2010 年中国土地覆被变化改变地表反照率的时空驱动机制,并计算全国50 个生态区地表反照率变化导致的年际尺度辐射强迫,揭示土地覆被变化在生态区尺度上影响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990-2010 年全国土地覆被变化以耕地开垦、草地沙化、城市化等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最为明显,全国草地与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60%和0.11%;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0.60%和0.19%。全国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引起的平均辐射强迫为0.062 W/m2,表现为增温的气候效应,但在生态区尺度辐射强迫空间差异很大。京津唐城镇与农城郊农业生态区主要土地覆被变化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引起地表反照率降低了0.00456,产生0.863 W/m2的辐射强迫,表现为增温的气候效应;而三江平原温带湿润农业与湿地生态区主要的土地覆被变化为林草地转为耕地,引起地表反照率升高了0.00152,产生-0.184 W/m2的辐射强迫,表现为降温的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154.
We jointly analyze data from the High-Energy Neutron Detector (HEND) onboard the NASA Mars Odyssey spacecraft and data from the Mars Orbiter Laser Altimeter (MOLA) onboard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spacecraft. The former instrument measures the content of hydrogen (in the form of H2O or OH)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of soil and the latter instrument measures the surface albedo with respect to the flux of solar energy. We have checked the presence of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data sets in various Martian latitude band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has been found between these data at latitudes poleward of 40°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at latitudes 40°–60°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is correlation is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stable water ice in these regions under a dry layer of soil whose thickness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 for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condensation of water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its sublimation when heated by solar radiation. For these regions, we have derived an empir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flux of absorbed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top dry layer. It allows the burial depth of the water ice table to be predicted with a sub-kilometer resolution based on near-infrared albedo measurements. We have found no correlatio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t latitudes >60°, although neutron data also suggest that water ice is present in this region under a layer of dry soil. We conclude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dry layer in this region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 between the water ice table and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55.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和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辐射平衡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辐射平衡研究极其重要。本研究使用了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地表辐射和反照率观测资料,分析了辐射平衡和地表反照率季节变化和年变化以及各种典型天气下日变化的特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各分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各分量最大值出现时间不一致,其中短波辐射5月最大,长波辐射7月最大,而净辐射最大值在6月。各辐射分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总辐射四季平均日变化极值低于青藏高原,与黑河戈壁相差不大;反射辐射春季与夏季、秋季与冬季差值较小。短波辐射和净辐射各季日峰值出现在12:00,长波辐射各季日峰值出现时间比短波辐射滞后1~3 h。大气长波辐射各季日振幅较小,约为地面长波辐射的1/5~1/4,且地面长波辐射各季日变化为不对称分布;长波辐射各季日最小值都出现在日出前1 h。多云、浮尘和沙尘暴天气辐射平衡日变化不规则,云量和沙尘对辐射各分量影响明显;沙尘暴日,大气长波辐射峰值可增加18%,而总辐射、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峰值分别衰减了57.8%、54.0%、55.8%和21.9%。地表反照率3月最大(0.30),7月最小(0.25),平均值为0.27;夏季小,冬季大;晴天早晨和傍晚大,沙尘暴日最大。  相似文献   
156.
利用SiB2 模型对中国东北地区农田、草地和森林3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展开研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物地球物理参数(反照率和粗糙度)、能量平衡(净辐射、潜热和显热)和气候(冠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模型模拟的地表能量平衡与实测数据的年变化动态相似(R2>0.42),差值保持在±30 W/m2,温度在±4 ℃。②利用相同气象数据模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气候的影响,发现森林吸收的净辐射最高且主要用于潜热分配,农田的净辐射最低且主要用于显热分配,草地净辐射和能量分配居中。③生态系统获得的净辐射主要受反照率的影响,净辐射分配受叶面积指数的调节。④冠层温度(℃)受反照率和净辐射在潜热和显热间分配的相对重要性的影响:年平均值为森林(7.7)>农田(7.64)>草地(6.67)。⑤降水对模拟结果有显著影响,是森林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降水增加土壤水分,净辐射更多分配到潜热,较少分配到显热,降低冠层温度。  相似文献   
157.
基于背景知识的全球长时间序列反照率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时空连续的长时间序列地表反照率,对气候模拟与陆面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地表反照率产品普遍存在大量的数据缺失、有效反演比例低和时间序列短的问题,本文以多年MODIS和AVHRR数据,通过构建背景知识库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AVHRR和MODIS数据的BRDF参数反演,实现MODIS与AVHRR数据在像元尺度上的定量融合,生成了全球时空连续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反照率产品。首先,通过假设不同年份同一时期的地表状态不变,利用多年同一时期的MODIS和AVHRR观测数据构造多角度方向反射率,基于BRDF模型反演得到窄波段反照率;然后,通过宽波-窄波转换,得到MODIS的宽波段反照率;最后,结合AVHRR长时间序列优势及MODIS数据多光谱的特点,对二者进行定量融合,生成具有高度一致性长时间序列地表反照率产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地表反照率产品在地表异质性较小时与SURFRAD地面实测反照率之间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在无积雪覆盖时与MODIS反照率产品之间吻合良好。本文的地表反照率产品无时空缺失,且时间覆盖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支持气候模式模拟与陆面过程模型进行近30 a来的地气系统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58.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dust aerosol effects on climate change,we calculate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under clear and cloudy skies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by using an improved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ust mass concentration given by GADS (Global Aerosol Data Se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obal means of the solar forcing due to dust aerosol at the tropopause for winter and summer are –0.48 and –0.50 W m-2 ,respectivel...  相似文献   
159.
1982—2000年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鸽- 《高原气象》2010,29(1):146-151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数据资料,研究了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年均地表反照率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地表反照率明显大于以东地区;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是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均地表反照率显著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北部;不同季节地表反照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冬季最大,春、夏季次之,秋季最小,且冬季平均地表反照率波动幅度比较大;不同地表覆盖的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也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0.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