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536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3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951.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风沙地貌、沙山地层结构、古沙山层理构造、沙山TL测年和区域输沙率等的综合研究表明,巴丹吉林地区自西北而东南大致可划分为河湖为主的弱水冲洪积扇、以河湖与风沙交替作用过度区和以风沙作用为主沙丘区。弱水冲洪积扇的发育为沙漠、沙山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高大沙山是更新世期间起伏的沙质下垫面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末次冰期以前为西风环流为主时期,地表主导风向为西风,次为西北风,河湖环境发育;末次冰期以来为东亚季风环流为主时期,地表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次为西风,风沙活动盛行。期间,风积床面经历了新月形、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复合沙丘链到复合型高大沙山的一系列复合、演变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52.
通过解释大量地震剖面并结合钻井资料,绘制了郭局子地区古潜山中生代构造纲要图,经详细分析认为:郭局子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演化,主要发育有NWW和NNE向两组断裂,同时伴生两套与断裂近平行的褶皱;区内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为潜山的主要储集层;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内大量发育的正向小断层易使潜山内幕形成不同高度的断块油气藏。  相似文献   
953.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张伟  邢昱 《北京测绘》2010,(3):18-21,35
介绍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GIS等新技术手段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其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并以河南开封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开封铁塔"为研究对象,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古建筑数据库。利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平台,设计了具有多维展示、数据库管理、监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功能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加强了对古建筑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954.
《大统通占》是明初钦天监编纂的占书,其中保存了一些明初恒星观测数据.试图以此重新考察明初的恒星观测情况.首先,分析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指出其应完成于永乐四年至二十三年之间.然后,以依巴谷星表(2007)为标准,对该书记载恒星数据的赤纬误差进行傅里叶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应观测于洪武年间,且其精度达到明末以前星表的最高水平.另外,梳理了明初钦天监观测恒星的条件,认为其观测水平的提高与郭守敬对仪器的改进措施密切相关.最后,对这份精密星表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古代星官发生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955.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chemical techniques to identify redox conditions in modern and ancient aquatic environments has intensified over recent years. Iron (Fe) speciation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procedure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redox regimes in both th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and is the main technique used to identify oxic, ferruginous (anoxic, Fe(II) containing) and euxinic (anoxic, sulfidic) water column conditions. However, an international sediment reference material has never been developed. This has led to concern over the consistency of results published by the many laboratories that now utilise the technique. Here, we report an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four Fe speciation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palaeoredox analysis, which span a range of compositions and reflect de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redox conditions. We provide an update of extraction techniques used in Fe speciation and assess the effects of both test portion mass, and the use of different analytical procedures,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Fe fractions in sedimentary rocks. Whil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produced comparable Fe measurements for all extraction stages, the use of ferrozine consistently underestimated Fe in the extraction step targeting mixed ferrous–ferric minerals such as magnetite.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ferrozine is discontinued for this Fe pool. Finally, we report the combined data of four independent Fe speciation laboratories to characterise the Fe speciation composition of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These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to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an essential validation of in‐house Fe speciation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956.
以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65座城邑与4095座一般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重心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这4个时期对城邑与聚落的密度、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以及重心位移演变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1)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的分布与聚落的密度关系密切,有83.08%的城邑位于聚落密度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城邑几乎都分布在聚落密度较高的地方,只有少数城邑分布在聚落密度较小的地区;2)河南省仰韶时期至夏商时期城邑与聚落的集聚程度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集聚程度由高到低均为仰韶时期-夏商时期-龙山时期;3)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聚落重心相对城邑重心分布在南面,聚落和城邑的重心均是在嵩山及其周边地区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说明了河南省的文化核心区就在环嵩山地区,该地区在新石器至夏商时期文化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与一般聚落空间关系研究表明,城邑与一般聚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气候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双重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7.
古环境DNA(ancient environmental DNA,简称ancient eDNA)指保存于古环境样品中的生物古DNA(ancient DNA,简称aDNA).与直接从古代生物遗存内获取的单一物种古DNA不同,古环境DNA为多种生物的混合DNA,常常以小片段DNA分子形式吸附在腐殖质和矿物颗粒上,主要从粪化石、牙结石、肠道残留物、冰川、冻土、泥炭、湖泊、海洋、洞穴和遗址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获得.古环境DNA研究自1998年开始兴起,经历了早期的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古代物种鉴定,到DNA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古代生物类群恢复,再到近期的鸟枪法宏基因组(shotgun metagenomic)古生态系统重建等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可以完成对古环境样品中大部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检测.相比于传统的动植物化石形态鉴定手段,古环境DNA研究具有样品用量少、方法简单快捷、不依赖于化石、一次实验可以确定大量物种信息等优势.目前,国际上的古环境DNA研究在古生态环境重建、古代农业发展、古代人类食性、人类扩散历史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环境考古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发表了大量成果,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少有报道.本文综述了古环境DNA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应用方向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认为随着古环境DNA研究技术的日趋完善,其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958.
哈斯  王贵勇 《中国沙漠》1996,16(3):216-221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横向沙丘因断面形态不同可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类型。横向沙丘丘顶至落沙坡为风沙堆积区, 沙粒沿滑落面作重力下滑时, 较粗颗粒先到坡脚, 背风坡的沉积物下粗上细。沙丘迎风坡则因断面形态不同而影响沙丘表面过程。其中, 凸形沙丘迎风坡为高饱和风沙流环境, 下部有大量蚀余粗颗粒, 上部发生加积, 故下粗上细; 而凹形沙丘的迎风坡则为低饱和风沙流环境, 表面普遍风蚀, 前积纹层出露表面, 沉积物下粗上细, 实际上是背风坡沉积物重力分异结果的重现。沙丘高度与平均粒径和分选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风成床面作为一种地形, 对风沙地貌表面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风沙地貌尚须努力开拓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959.
科尔沁沙地沙丘土壤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陈祝春 《中国沙漠》1995,15(3):283-287
流动沙丘造林固沙后,土壤酶活性发生了变化,不同造林树种和不同造林时间的沙丘土壤酶活性均不相同。沙丘结皮层的土壤酶活性明显比下层沙土强,土壤微生物的泪长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60.
对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古冷水团沉积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群中“环北 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i,其中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海冷水团控制区,冷水种在整个间冰期化石组合中占79%以上;有孔虫组合在70%以上的沉积层段中其优势种和主要成分以不种和喜中为主,如Bucceellafrigida,Protelhidiumtgumtube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