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34篇
地质学   555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1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eleseismic data from broad-band seismograph stations deployed at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locations in Dronning Maud Land (DML), Antarctica. In most cases, the observed anisotropy can be related to major tectonic events that formed the present-day Antarctic continent. We rule out an anisotropic contribution from recent asthenospheric flow. At the Russian base Novolazarevskaya near the coast in central DML, waveform inversion suggests a two-layer model where the fast direction of the upper layer is oriented parallel to Archean fabrics in the lithosphere, whereas the anisotropy of the lower layer is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created during the Jurassic Gondwana break-up. Recordings at the South African base Sanae IV, however, show enigmatic results. For narrow backazimuthal segments, splitting parameters show strong variations together with a multitude of isotropic measurements, indicative of complex scattering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simple one- or two-layer anisotropic model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continent, th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single-layer anisotropy, but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s in splitting parameters. A set of temporary stations across the Heimefront shear zone in western DML yield splitting directions that we interpret as frozen anisotropy from Proterozoic assembly of the craton. An abrupt change in fast axis direction appears to mark a suture between the Grunehogna craton, a fragment of the Kalahari–Kaapvaal craton in southern Africa and the Mesoproterozoic Maudheim Province.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沉积岩的一种各向异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沉积岩的一种各向异性模型。用一个各向异性参数描述这类材料的固有各向异性,各向异性参数和单轴抗压强度是一个分布函数,其分布用一个微结构张量和加载方向表示。建立了一个描述各向异性沉积岩变形过程的全塑性模型。用该模型对这一些三轴试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沉积岩的固有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96.
刘元雪  施建勇 《岩土力学》2002,23(3):304-308
从土的各向异怀角度对土的可恢复剪胀现象进行了解释。基于各向异性情况下的土体弹性本构关系理论分析,认为土的可恢复剪胀现象可部分归因于土的各向异性引起的弹性剪胀。借助有关土体弹性参数实验结果,研究了应力诱导各迥异性对土体弹性剪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体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的增大,土体的弹性剪胀也增大。从土体弹性剪胀角度研究了土的卸荷体缩条件,认为土体卸荷体缩取决于加载应力路径的应力增量比,给出了土体出现卸荷体缩的区域。  相似文献   
97.
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化对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介质形变强度和方向的空间变化图象、各向异性和剪切波分裂、各向异性以及应变、应变和构造过程关系的认识,我们以剪切波在分层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理论为指导,以分裂剪切波观测为基础,借助数字化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信号处理技术,给出了对136次地震的分析结果,得到了20个台站下面的上地幔各向异性介质的变形强度和方向的空间变化图象;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对中国大陆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特性及其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
新丰江地震S波偏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新丰江地震台记录的 2 0 0 1年 2月 6日新丰江小震群数字化资料 ,分析计算了该震群的S波分裂的偏振参数。在与新丰江地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和构造、介质特性对比后 ,认为本文所得的S波偏振方向 (NW6 0°)与该区实际的活动断裂分布和主压应力轴方向 (NW6 0°)基本相同。作为该区地壳微裂隙的NW优势取向 ,是应力场作用下裂隙定向排列的结果。因此 ,S波偏振方向可作为研究介质各向异性和区域应力场特性的一种的参数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