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85篇
  免费   2856篇
  国内免费   4568篇
测绘学   515篇
大气科学   962篇
地球物理   3616篇
地质学   10848篇
海洋学   1994篇
天文学   5184篇
综合类   879篇
自然地理   2011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55篇
  2022年   632篇
  2021年   649篇
  2020年   714篇
  2019年   864篇
  2018年   745篇
  2017年   599篇
  2016年   704篇
  2015年   830篇
  2014年   1084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1191篇
  2011年   1336篇
  2010年   1319篇
  2009年   1648篇
  2008年   1513篇
  2007年   1443篇
  2006年   1432篇
  2005年   1221篇
  2004年   1085篇
  2003年   918篇
  2002年   746篇
  2001年   663篇
  2000年   614篇
  1999年   593篇
  1998年   426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胡曙虹  杜德斌  范蓓蕾 《地理研究》2019,38(7):1733-1748
基于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数据和零断尾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1998—2015年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格局特征,并从东道国角度分析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分散和集聚并存的特征;以华为为例分析了典型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空间布局特征,认为目前华为海外R&D投资呈现集中布局在欧洲,零散分布在亚洲、美洲、非洲的空间特征,主要是由其以全球技术升级和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等R&D国际化的战略动机所决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① 现阶段东道国的R&D需求不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② 代表中国与东道国经济往来密切程度的关联要素是影响中国企业R&D投资的重要决策因素;③ 发达国家吸引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主要是因其创新能力强、R&D资源数量多,而政策及制度供给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④ 地理距离对中国企业R&D“走出去”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中。  相似文献   
982.
近20a来巢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木易  方斌  岳文泽  冯少茹 《地理研究》2019,38(11):2790-280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形成和维持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作用。基于1995—2017年遥感分类数据,对研究区按3 km×3 km幅度网格化2019个样方,利用空间统计和缓冲区等方法进行巢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应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揭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并提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 巢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量由1995年的303.17亿元分别下降为2005年300.95亿元和2017年287.70亿元,近20a来减少约5.11%,年均下降率0.23%,其中合肥市区、巢湖南部和东部地区降速明显;② 生态服务价值等级空间转移分析表明,巢湖流域低级别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在扩展,中等及高级别区域在缩小。以巢湖为核心的缓冲区分析表明,20a来缓冲区核心环带内生态服务价值量下降18.55%,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值得关注;③ 地理探测分析表明,人为影响综合指数是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地形、气象因素是重要影响因子;人为影响指数因子、自然因子及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增强效应共同影响了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的分异效果。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巢湖流域生态系统调控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3.
冯应斌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19,38(11):2606-2623
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交互耦合形成了空间贫困陷阱,本文在对贵州50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人口转移减贫效应和松桃、威宁、望谟3个典型县域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道路可达性指数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阐释了破解空间贫困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相应政策体系。结果表明:①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户籍人口向县内城镇转移和县外转移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县内城镇转移比县外转移减贫效应的作用力更大。② 松桃县、望谟县极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和深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贫困村所占比例在15%左右,威宁为10%左右,对该类型贫困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和村庄撤并;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深度贫困、可达性中等型和一般贫困、可达性中等型贫困村应进一步扩展道路宽度,打通断头路,形成网络,增强通行能力。③ 应坚持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和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异地城镇化并重,加强对转移劳动人口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城镇生存能力。继续加大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类村庄的“通村、通组、通户”道路拓宽、硬化等措施,逐步完善自来水、宽带等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发展山区“绿水青山”内生性和外生性产业,引导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84.
周侃  樊杰  王亚飞  李九一 《地理科学》2019,39(2):232-241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在区域尺度水资源超载状态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栅格尺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阐释了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口经济要素的空间关系,并提出空间规划与发展路径指引。干旱半干旱区栅格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案例实证研究与校验表明: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为空间规划与管制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撑;西海固地区栅格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5个等级,强和较强等级区主要位于清水河河谷平原,是黄河扬水灌区与地下水资源富集区的叠加区域,较弱和弱等级区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六盘山及其余脉山地区。在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空间开发指引,建立“节流为主、开源为辅”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助于构建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人口产业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985.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科学》2019,39(6):957-966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相似文献   
986.
杨更生  王东  孙彬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7-194
本文探究“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的产业创新体系架构,明确“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消费习性培育、跨域资源协作”等产业创新路径,明晰沿线各国的文化融合途径,构建以“文化通”为内涵的旅游大数据体系。通过文献梳理、质化研究和实时数据分析,建构适用性旅游大数据架构,解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信息稀疏、习性碎片化和诚信不足等现实困难,助力沿线各国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借鉴应用系统工程中霍尔三维支撑理论,从知识、时间和逻辑三个维度,搭建新时代条件下旅游业态的以价值集聚、诚信保护和旅游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创新途径支持体系,为旅游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8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活动强度也将更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日趋激烈,因此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十分必要。以荣成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实现了属性数据的空间化,完成了各项指数的计算,分析了荣成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分乡镇对荣成市土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并形成综合分区引导。研究结论显示,荣成市资源环境基础性评价为可载,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临界,基于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可载。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区位特点,荣成市各乡镇可按新兴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4个方向引导开发。  相似文献   
988.
以章宁1地热井的研究为例,在分析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地热水的化学成分形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相对补给径流区的西曹范、章桃1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其演化机理。综合分析认为地热水为沉积岩溶滤水,属于中度变质水,地下水流经火成岩侵入体时溶解了大量的Cl~-及F~-,HSiO~-_3等微量元素,次为地下水与沿文祖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的混合,导致地热水化学类型的改变。深部热液的水化学成分与济南东地热水与深部热液的混合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9.
The pharmaceutical effects of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 as dietary nutrients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and are investigated for decades. Docosahexaenoic acid(DHA), eicosapentaenoic acid(EPA) and docosapentaenoic acid(DPA) are the three major n-3 PUFAs enriched in marine organisms, such as fish, shrimp, algae, and so on. It has been well known that n-3 PUFAs, especially DHA and EPA, are beneficial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umulat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n-3 PUFAs might cure inflammatory diseases through several mechanisms, such as plasma membrane remodeling of lymphocytes, down-regulat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lternating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s. Several molecular targets of n-3 PUFAs on immune-regulation have also been identified, such as GPR120(FFA4), protein kinase C(PKC), and PPAR-γ. However, it remains inconclusive if dietary n-3 PUFAs function the same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based on cohort studie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molecular targets and mechanism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n-3 PUFAs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such as obesity, tumor, diabet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相似文献   
990.
粤港澳大湾区知识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爽  王少剑  王泽宍 《热带地理》2019,39(5):678-688
以2000—2018年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合作论文数据为基础,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结构指数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知识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知识网络格局由广州的“一家独大”逐渐演变为广州、深圳、香港“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香港虽然处于知识网络的核心位置,但受行政壁垒的影响,主要与广州、深圳高等级的城市建立紧密的知识合作联系。2)粤港澳大湾区知识联系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西部地区知识联系远低于东部地区,虽然研究期内湾区的知识网络的极化特征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不均衡性仍然显著。3)湾区知识活动主体的自身需求是促进城市间知识合作的内在驱动力,知识环境和知识联系通道是区域知识合作网络外在推动力,在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知识合作产出得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知识网络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