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重力异常三维反演——视密度成像方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起伏地形上测量的重力异常,延拓至平均水平面;对平面上的重力场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再将各层的重力场向下延拓至相应的深度,并反演出该深度层的密度结构.以此得到的密度,反映该深度层密度的近似分布,故称为视密度成像.在重力场的曲面向下延拓过程中,采用了新的延拓方法——迭代法,延拓深度大,延拓过程稳定;且不需解线性代数方程组,避开了制约三维反演实用化的计算时间的瓶颈问题.在主频1.73 GHz的微机上,完成71×81数据点反演的计算时间为10 s.以新疆一个地区的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直流激发极化法,计算视电阻率的一次场采集于供电方波的末端时间,从而包含了被激发形成的二次场。在高极化率地质体上,得到的视电阻率将削弱其低阻特性或放大高阻特性。为此,建议在野外工作中,应对所采集的一次场作适当的处理后,再计算视电阻率,以降低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73.
推导出了在云降水粒子群为小旋转椭球水滴群、椭球旋转轴呈正态分布、云降水粒子谱为M-P分布情况下的雷达气象方程,并且重新定义了相应的雷达反射率因子,确定了在用雷达测定非球形雨滴降水时的订正系数。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雨滴形状和分布特征订正、提高降水测量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74.
降水粒子特性是大气运动和云内微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在云降水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测量方法不适合对大量数据分析寻找规律,德国OTT公司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可以较好解决自动测量难题。该仪器是以激光测量为基础的粒子测量传感器,采用平行激光束和光电管阵列结合,当有降水粒子穿越采样空间时,自动记录遮挡物的宽度,通过穿越时间计算降水粒子的尺度和速度,根据各种参数的综合信息对降水粒子进行分类,并能够以数字形式显示瞬时降水强度、降水粒子总数、累积降水量、降水时的能见度和雷达反射因子,以图形方式显示降水粒子尺度谱、速度谱、降水粒子分类且自动生成天气现象代码,实现天气现象的自动识别。激光降水粒子谱仪主要用于气象水文观测。在雷达气象学领域可用于Z/R关系的拟合修正,比传统的用雨量筒观测数据拟合效果好得多;由降水粒子谱仪测量雨滴的降落速度,可以对天气雷达垂直向上测量的粒子径向速度谱进行校正。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检验一直是一个难题,自然降水粒子谱分布形式与人工催化以后的降水粒子谱型理论上应当具有较大的差别,人工增雨作业降水滴谱变化物理响应和降水强度时间变化响应都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能够实时检测到这些差别,就能够充分说明人工催化的有效性。未来如果能够进行联网观测记录区域性降水、降雹,就有充分证据表明人影作业的有效性,在定量化作业效果评估以及灾害损失评估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利用该仪器已经对一年的自然降水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将所获得的降水粒子谱、雨滴浓度值随时间变化状况与卫星反演的云顶有效粒子半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发现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5.
We ques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rtical velocity (w)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nvective plumes in lidar reflectivity (i.e. range corrected backscatter signal Pz 2) and depolarization ratio (Δ)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Thermal vertical motion is directly investigated using vertical velocities measured by a ground-based Doppler lidar operating at 2 μm. This lidar provides also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lidar reflectivity. In addition, a second lidar 200 m away provides reflectivities at 0.53 and 1 μm and depolarization ratio at 0.53 μm. The time series from the two lidar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ρ). The main result is that the plume-like structures provided by lidar reflectivity within the CBL as well as the CBL height are not a clear signature of updrafts. It is shown that the lidar reflectivity within the CBL is frequently anti-correlated (ρ (w, Pz 2 )) with the vertical velocity. On the contrar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depolarization ratio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ρ (w, Δ ) is always positive, showing that the depolarization ratio is a fair tracer of updrafts.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discussed.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76.
利用290个ML ≥ 2.5的景谷6.6级地震序列事件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其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M0数值范围为1012~1016 N·m;拐角频率fc为3~16 Hz;视应力数值范围为0~15 MPa,平均值是2.14 MPa,中位数为1.39 MPa。同时,各个震源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景谷地震序列余震空间分布可分为北段、中段与南段,其视应力高低分布依次为:南段 > 中段 > 北段;表明主震发生后,震源区南段区域的应力水平最高,这可能是后续5.8级\,5.9级强余震均发生在南段的根本原因。在视应力时间变化特征方面,5.8级、5.9级强余震的发生前,震中所在的南段视应力数值存在"逐渐变大-维持稳定"的特点。而后续未发生强余震的北段和中段,其视应力时间变化为早期快速调整,后续逐渐变化到各自区域的视应力均值水平;这类变化表明对于震源区南段,在强余震发生前的短时间内,南段区域首先出现局部应力不断挤压增强,并随后维持相对高值应力水平的"闭锁"状态,直到强余震的发生。因而,震后震源区余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对强余震可能产生地点判定有指示作用,其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序列中较强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对序列后续地震活动的判定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强余震的时空判定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77.
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伟新 《物探与化探》1998,22(3):216-221
本文以纵波在杆中传播的理论为根据,介绍一种用于确定反射波往返时及视反射系数等参数的方法。将视反射系数经过一定的校正后,可定量分析反射界面的波阻抗差异的大小,进而确定桩身缺陷的严重程度;反射波往返时则用来推算桩身缺陷的位置。  相似文献   
78.
探地雷达应用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雷林源 《物探与化探》1998,22(6):408-414
本文讨论了探地雷达(GPR)应用中的四个基本问题:(1)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波阻抗;(2)电磁波在地层分界面上场强的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3)电磁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波相位;(4)GPR的探测深度。为GPR的资料解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也会促进资料解释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79.
Seasonal variability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activity of cumulus convection during the 1991 Meiyu season of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Jianghuai)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calculating apparent heat source/apparent moisture sink and analyzing TBB(cloud-top blackody radiation temperature)data.It is found that three periods of strong ascending motion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lead to three episodes of heavy rain,and the latent heat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is of the sole heat source of the atmosphere.The nature of precipitation shows distinct seasonal variability,from frontal precipitation of the first episode to the extremely strong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of the third episode.TBB field of East Asia may well reflect not only the intensity of convection and rainfall,but also the movement of rain belt and convection belt.In the whole Meiyu season.convection belt mainly stays in Jianghuai.but may shift within the domain of East Asia.Its locating in Jianghuai or not determines the maintenance or break of Meiyu.In the third episode,the narrow convection belt over Jianghuai is mainly caused by southwest monsoon which takes moist and convective atmosphere from tropical ocean.  相似文献   
80.
卷云与水云的短波透射与反射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矩阵算法计算了对不同太阳天顶角下不同光学厚度的卷云与水云,在4π空间内0~360o的不同方位与0~90o不同天顶角下的波长为1.39 μm太阳短波波段的透射与反射,其天顶角间隔为5.6o,方位角间隔为5.0o。可以看出两种云透射和反射辐射的差别及它们随着光学厚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同时,将其与波长为0.55 μm的可见光波段的透射和反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