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72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36篇
地质学   1895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洪汉净  刘辉 《地震地质》2007,29(3):502-512
根据火山喷发实例总结了火山喷发在不同阶段的活动状态,并探讨了可能的物理机理。火山活动从岩浆补给到岩浆喷发的物理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岩浆补给阶段,岩浆囊压力差或过剩压力的大小决定了火山活动是否休眠或扰动,岩浆补给速率对压力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通道形成阶段,当过剩压力超过围岩破裂强度时,围岩开始破裂,之后水热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3)岩浆运移与失稳喷发阶段,主要是岩浆运移与地壳盖层的相互作用与失稳的过程。文中还讨论了火山活动状态与火山喷发危险性等级之间的关系,7个危险性等级分别对应于火山活动的7种状态,即休眠、平静、扰动、动荡、临界、活动、灾变  相似文献   
132.
论五大连池火山岩浆演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夏林圻 《岩石学报》1990,6(1):13-29,T001
五大连池第四纪火山事件为同源多期喷发。据矿物中岩浆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岩浆为一种含水2~4%(wt.%)的富钾玄武质岩浆,浅部结晶(压力<100MPa)。火山演化历史中,从中更新世早期至近代(1719~1721年)喷发,岩浆的MgO、CaO,FeO含量、CO_2浓度,首晶相橄榄石的结晶温度和压力不断增高;SiO_2、TiO_2、K_2O含量、氧逸度和H_2O、CH_4、H_2S的浓度趋于下降,Cl、P、F的浓度也呈现有规律变化。这些特点是岩浆房内岩浆分层作用的反映,火山岩浆的喷发序次与岩浆房内的分层次序相反。火山岩浆的低S含量(<600ppm)及Sr、O、Nd、Pb等同位素研究数据表明,它们源自上地慢,且基本未受地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133.
本文通过计算不同构造环境的原生玄武岩岩浆密度,首次提出了两种原生玄武岩浆密度类型:岛弧玄武岩浆(AB)密度类型(Ⅰ);WB MORB岩浆密度类型(Ⅱ)。指出Ⅰ型岩浆密度受控于岩浆起源的fO2和fH2O条件;Ⅱ型岩浆密度则与岩浆起源压力有关。原生岩浆密度可作为判定岩浆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标志之一。考察岩浆密度与压力的关系,指出原生玄武岩浆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岩浆房的发育部位(深度),制约了岩浆结晶的温压条件,并对岩浆侵位与喷发产生重要影响。在岛弧地区,岩浆密度与地壳厚度变化严格地控制着岛弧岩石系列(Tb-CA-Sh)的时空演变,决定了岩浆的演化途径和结晶条件。利用岩浆密度资料,反演并建立了义敦岛弧区的地壳双层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4.
岩浆包裹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岩浆包裹体化学成分研究难度较大,为了获得可信的数据,应当注意:1.非演化型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可以代表其初始成分。演化型岩浆包裹体应先均一、淬火后再行测定。2.均一演化型岩浆包裹体应严格遵守加热规则,否则过热作用会使包裹体壁部分熔化,造成淬火后所测包裹体成分与其真正的初始成分并不相当。3.实测资料证明,“边界层效应”对于岩浆包裹体化学成分影响微不足道。4.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只能代表其主矿物结晶时周围岩浆的成分,即仅相当于岩浆液相线上的一个点。5。把显微冷热台测温、激光喇曼探针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结合使用,对查明单个包裹体中挥发组分的性状和浓度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途。  相似文献   
135.
The 1972 February and December Hachijo-Oki earthquakes (M s=7.3 and 7.4), in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the Izu-Bonin subduction zone, are the only major events (M s>7.0) in the Bonin arc for the past 80 years. Relocation of the hypocenters, using one smaller event having a wellconstrained focal depth as a master event, shows that the depth of the February event is 10 km shallower than that of the December event. We have determined the rupture process for both events by minimizing the error in waveform between observed and synthetic seismogram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stations are limited, the depth range of the major energy release for the December event extends deeper than for the February one. The rupture propagated up-dip for both events. It is likely that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two events overlapped, and that the December event ruptured the deeper part. This sugges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aftershock zones of both events overlap with that of the December event shifted landward. The waveforms of the December event have a smalle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than those of the February event, suggesting that the stress at the thrust zone became more uniform or reduced after the February event.No thrust type smaller event occurred near the rupture zone. Instead, theP-axes of smaller events are parallel to the dip of the slab and theirT-axes dip to the southwest. Focal depths of these events estimated byP-wave forward modeling are generally between 40–50 km and located beneath the thrust zone. We thus interpret them as the events within the Pacific slab near the zone ruptured by the two major event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ound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major events is suggested to have triggered these slab event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large events, the slab events are concentrated near the deeper portion of the rupture zone. These events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loading of the down-dip compressional stress near the down-dip end of the rupture zone due to the ruptu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doublet of large earthquakes and a number of down-dip compressional events beneath their rupture zones in a shallow portion of the subducting slab indicates an unusual zone of seismic coupling in the Bonin arc, most of which is seismically quiescent.  相似文献   
136.
根据对恒河盆地西部的多振型宽频带面波频散资料的分析推断,该区的地壳结构不具有大陆地盾的特征,相反,却非常象某些海洋高地。这一异常的海洋型地壳与恒河盆地东部地盾地壳的分界线可能在阿拉瓦利山脉(Aravalli Ridge)。该处地壳的地质特征具有异常高的电导率,其走向垂直于喜马拉雅山脉。目前广为接受的假定认为是构造均匀的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此观点提出了置疑:在北部印度大陆内的地壳运动可能存在着差异。我们追溯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历史,这个因素恐怕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7.
广西构造实为一弧形构造,它由四个并排的北东—北西向的轭状弧带所组成。每个弧带的前部,为坚硬的岩块所组成,所产生的断裂及岩浆活动对寻找与火成岩有关的矿产有一定意义。每个弧带的后部,产生盆地型沉积,有利于沉积矿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8.
本文讨论了求解非线性有限元方程弧长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实施,并应用于压杆及滑块的稳定性分析。由于弧长法具有确定并通过结构临界应力状态的临界荷载值,因此可以应用于工程稳定性分析。算例表明,弧长法确定的临界荷载值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9.
镇江石马杂岩体中岩石包体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马杂岩体,为南京—镇江地区出露面积较大的燕山期花岗质杂岩体,具大量暗色、细粒辉石闪长质-石英闪长质岩石包体,岩浆动力学理论的应用和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杂岩体中的岩石包体是不同成分岩浆大规模对流、不均一混合机制驱动下形成的,在成因类型上属淬冷包体.  相似文献   
140.
胶东金矿成矿系列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黄德业 《矿床地质》1994,13(1):75-87
胶东金矿的早晚两期成矿系列中,岩浆成因或在岩浆期即有天然水和表生矿质加入的矿床,δ^34S值均有自早而晚依次降低的规律。为重熔岩浆分异成矿理论和成矿系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证据。焦家式和某些晚期矿床,在形成矿液后有表生硫加入,扰乱了这一规律性。胶东群中的硫同位素没有达到均匀化,副变质岩偏重,而斜长角闪岩偏轻,接近陨石硫值,是近似原始岩浆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