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0篇
  免费   2118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570篇
地质学   4010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71.
对会“打滑”地层,国内外均为难题,新研究的技术是:(1)用特殊的新构思,运用内设备,压制出可批量2供应的高强度金刚石,这种高强度金刚石可承受比目前高得多的钻压;(2)运用强力钻进的配套技术,用上述高强度金刚石制作头。  相似文献   
72.
吴江 《地质与勘探》2023,59(6):1324-1335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油田群是南海西部重要的原油产区,同时油田群紧邻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环境敏感区域。针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地区环保要求,以及涠洲组和流沙港组钻井过程经常出现井壁失稳导致的憋卡、起下钻阻卡等问题,开展了涠西南地区地层泥页岩特性及环保钻井液技术研究。通过地层岩石黏土矿物分析、孔喉结构分析以及理化性能评价,明确了涠西南地区泥页岩井壁失稳的机理;提出以类油基的水溶性复合基基液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具有油基钻井液工程特性和水基钻井液环保特性的新型环保防塌钻井液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现场应用。现场应用显示:应用井与邻井相比,12-1/4″井段阻卡划眼时间减少,井径扩大率大幅度降低,并且在128 h的长时间浸泡过程中没有复杂情况产生,有效地解决了涠洲组、流沙港组易失稳地层的井壁稳定问题;同时,钻井液环保性能达到一级海域环保要求,可以替代目前应用的油基钻井液体系,解决了海上使用油基钻井液存在配制成本高、含油钻屑需全回收及环境危害隐患大等技术难题。该研究对于涠西南油田环保、井壁失稳和钻井液技术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
钻遇莫霍面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深海海底是地球上离莫霍面最近的地方,目前有研究推测南海是世界上莫霍面深度最浅的海域之一,但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深反射地震探测可以直接揭示岩石圈的构造形态,是莫霍面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长达15000 km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处理、制图和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形成了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反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初步认识。① 南海东部次海盆南部早期经历了较快速扩张,岩浆供应充足,受扩张停止后岩浆活动影响较小,基底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同时洋壳地震速度结构不存在异常,且有较强的广角莫霍面反射波和可识别的地幔顶部折射波,具备莫霍面钻探的基本条件。② 南海海盆不同区域的莫霍面反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次海盆莫霍面反射最为强烈且清晰,西北次海盆次之,西南次海盆仅有零星出现的清晰莫霍面反射且可信度不高。③ 识别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长度超过3500 km,首次形成了海盆区深度域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图。与重力反演的莫霍面深度相比,利用深反射多道地震计算的莫霍面深度细节更为丰富,并且可以在垂向上清晰刻画莫霍面的结构。整体上,南海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强烈和可信度高的区域中,深度较浅的区域之一是东部次海盆南部,最浅处仅约9. 5 km,其中水深4. 01 km,洋壳厚度仅5. 54 km。综合判断,东部次海盆南部是南海重要的莫霍面钻探备选区,这对南海莫霍面钻探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根据随钻测录井实时地质导向和大斜度、水平井评价成图技术需求,针对传统绘图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将测录井信息、井眼轨迹和地质模型进行二维分解的实时绘图方法。针对二维分解绘图方法绘图时空复杂度较高的问题,给出了不同事件驱动下的局部实时计算和拷屏重绘算法,控制了对CPU和内存的消耗、提高了绘图效率,消除了实时绘图的闪烁和卡顿现象。应用实例表明,二维分解实时绘图方法能够实现大尺度随钻测录井地质导向图形的流畅、无卡顿实时绘图,可提高大斜度、水平井储层模型评价的刻画精度和时效。  相似文献   
75.
The existence of a suspected geological fault has been confirmed using Solid State Nuclear Track Detectors (SSNTDs) by measuring radon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in the upper soil above its inferred posi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prompted us to increase the natural radon signal in the soil, using an additional radon source; this enhancement technique,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checked with SSNTD detectors.On leave from Faculté des Sciences, Laboratoire des D.S.T.N. Université de Dakar, Dakar-Fann, Sénégal  相似文献   
76.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世界和中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并对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特性、技术特点、膜材料、分类及膜分离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膜分离法在化工及石油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医疗设备、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膜分离技术将会在膜材料、新的膜过程和集成膜过程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如果能解决膜产品的价格、膜污染和膜分离性能的提高这3个膜的制约因素,膜分离技术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在分析研究小型地质车载钻机的形式、功能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钻机车载化的新思路。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现状,结合国内现有小型地质取样钻机,研制了CQK-50型全液压多功能车载取样钻机,并在野外物化探遥感异常验证钻探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8.
张永勤 《探矿工程》2006,33(8):45-50
概述了我国地质找矿钻探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研究了地质取样钻探传统的立轴钻机及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优缺点及综合效能,针对国家提出加强地质工作的形势及中国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现有钻探设备、提高我国地质找矿取样钻探效率、降低能耗及成本的观点及建议。  相似文献   
79.
周晔  张国榉 《探矿工程》2006,33(9):46-48
以ANSYS为平台,按照真实工作状态对凿岩钎杆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并对不同活塞形状下分析结果数据进行了比较,为冲击凿岩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New results on the pressure–temperature–time evolution, deduced from conventional geothermobarometry and in situ U‐Th‐total Pb dating of monazite, are presented for the Bemarivo Belt in northern Madagascar. The belt is subdivided into a northern part consisting of low‐grade metamorphic epicontinental series and a southern part made up of granulite facies metapelites. The prograde metamorphic stage of the latter unit is preserved by kyanite inclusions in garnet,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results of the garnet (core)‐alumosilicate‐quartz‐plagioclase (inclusions in garnet; GASP) equilibrium. The peak metamorphic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ultrahigh temperatures of ~900–950 °C and pressures of ~9 kbar, deduced from GASP equilibria and feldspar thermometry. In proximity to charnockite bodies, garnet‐sillimanite‐bearing metapelites contain aluminous orthopyroxene (max. 8.0 wt% Al2O3) pointing to even higher temperatures of ~970 °C. Peak metamorphism is followed by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to pressures of 5–7 kbar and subsequent near‐isobaric cooling, 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the extensive late‐stage formation of cordierite around garnet. Internal textures and differences in chemistry of metapelitic monazite point to a polyphasic growth history. Monazite with magmatically zoned cores is rarely preserved, and gives an age of c. 737 ± 19 Ma, interpreted as the maximum age of sedimentation. Two metamorphic stages are dated: M1 monazite cores range from 563 ± 28 Ma to 532 ± 23 Ma, representing the collisional event, and M2 monazite rims (521 ± 25 Ma to 513 ± 14 Ma), interpreted as grown during peak metamorphic temperatures. These are among the youngest ages reported for high‐grade metamorphism in Madagascar, and are supposed to reflect the Pan‐African attachment of the Bemarivo Belt to the Gondwana supercontinent during its final amalgamation stage. In the course of this, the southern Bemarivo Belt was buried to a depth of >25 km. Approximately 25–30 Myr later, the rocks underwent heating, interpreted to be due to magmatic underplating, and uplift. Presumably,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elt was also affected by this tectonism, but buried to a lower depth, and therefore metamorphosed to lower gr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