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胡毅  陈坚 《海洋科学》2010,34(4):58-63
2005年6月初在台湾海峡海坛岛邻近海域进行了3个断面的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a调查,通过上述要素分析,阐述了该海域上升流发生阶段的分布特征以及荧光叶绿素a、水体浊度的变化规律,指出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除与营养盐的限制相关外,水体浊度对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也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在上升流涌升最强烈的地区往往出现了浊度最大值,可能与底层物质的再悬浮相关。该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区域海洋学过程以及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92.
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 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 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 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 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 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 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 羽状流贡献35%~40%, 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 而上升流贡献60%~65%, 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 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 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 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 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 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3.
赵巧华  宋玉芝 《遥感学报》2009,13(5):771-784
在假定水体表面为镜面、水体中无内光源及非弹性散射的情况下、利用多次散射理论, 研究了在固定体散射函数的情况下, 不同的入射天顶角、单次散射反照率和散射系数对向上漫射散射系数, 上、下行漫射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紧贴水表的下层, 向上漫射散射系数随入射辐射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大, 但不随单次散射反照率和散射系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入射辐射为垂直入射时, 向上漫射散射系数的深度廓线随深度呈现单调增的趋势, 并逐步接近一个恒定状态; 随着入射天顶角的增大, 该单调现象发生了变化, 出现先增大后减小, 再逼进恒定状态, 且这个恒定值随单次反照率增大而增大。下行漫射吸收系数随着入射天顶角的增大, 其廓线由单调增加过渡到先增大后减小; 在散射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相同的条件下, 不同入射天顶角的下行漫射吸收系数逐渐收敛于同一稳定的状态。且单次散射率越小, 这种收敛的速度越快, 达到恒定状态的深度也越浅。上行漫射吸收系数的主要特征基本与下行漫射吸收系数类似, 而且两个恒定值均大于属于固有光学参数的吸收系数, 其中向上漫射吸收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594.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低密、低速及高温高压特征,其发育演化及所伴生的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分布乃至富集成藏均密切相关。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划分为"深埋型"(低幅度弱-中能量泥底辟)、"浅埋型"(高幅度中-强能量泥底辟)及"喷口型"(高幅度特强能量泥底辟)三大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晚期泥底辟及热流体活动不仅为浅层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提供了纵向的高速运移通道和运聚动力条件,促使深部天然气及CO2向浅层大量运移聚集,而且导致盆地具有烃源岩早熟、天然气运聚供大于散的晚期动平衡成藏,以及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控制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之特点。  相似文献   
595.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seawater from the Oregon continental shelf to determine: (1) rates of phytoplankton-deriv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degradation by natur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2) whether inorganic nutrients or flagellate grazing limit the bacterial response to, and subsequent degradation of, the DOM. In the initial seawater samples, nutrients were depleted and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s were elevated above concentrations found in upwelled water, indicative of recent bloom conditions. In whole water treatments incubated for 3 d, an average of 24% of the total organic C and 33% of the POC was degraded, with some portion of the POC being converted to DOC. In treatments incubated after POM was removed by filtration, DOC degradation was initially rapid and then proceeded at a slower rate. After 3 d, an average of 41% of the DOC was degraded.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the C-component of both the POM and DOM relative to the N-component was observed. Reductions in flagellate grazing resulted in increases in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enhanced DOC degradation, while inorganic nutrient amendments had little effect. Over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frac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derived POM and DOM can be rapidly degraded, contributing to oxygen consump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e long degradation time of a less labile DOC fraction relative to potential offshelf transport mechanisms suggests that Oregon's coastal waters may be a source of DOC to adjacent off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 Pacific.  相似文献   
596.
阐述了台湾浅滩邻近海域秋初的水体浊度、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变化特征,指出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除与营养盐的限制相关外,温盐等水文动力条件对其分布特征也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尤其在控制荧光叶绿素a极值分布下界方面可能起着关键作用.而在上升流涌升强烈的地区往往出现了浊度最大值,这可能与底层物质的再悬浮有关.  相似文献   
597.
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结果,经过综合对比分析,编制了中朝地台东北缘及其邻区岩石层厚度图,探讨了软流圈项部埋深分布特征的大地构造及地球动力学特征。指出软流圈顶部埋深与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和现代断裂活动及地震活动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海拉尔盆地、渤海湾-下辽河盆地、松辽盆地等是上地幔软流圈普遍上隆地带,也是现今地震活动和地表下沉地区,认为它们与上地幔软流圈上幔软流圈上隆具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