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89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1833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南宁市是广西岩溶地面塌陷危害十分严重的城市之一。2012年6月2日突发的岩溶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分布在坛洛镇南西方向,形成塌陷坑19个,地裂缝17条,威胁62户共232人,潜在经济损失约870万元。坛洛塌陷多形成于松散盖层厚度小于15 m,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0 m,地下岩溶强发育的区段。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较小和水动力条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复杂为岩溶塌陷产生的必要条件,尤以地下水的作用对岩溶塌陷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坛洛地下水动态观测与岩溶塌陷的调查研究确定地下水强径流带,分析评价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为岩溶地区的岩溶塌陷危险性勘察、评价工作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别运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对茅口组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对比发现,这2种方法恢复出来的古地貌趋势基本一致。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实际资料,认为印模法可信度更高。在古水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质图和钻井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其中岩溶斜坡又可分为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研究区西南岩溶高地与蜀南岩溶高地为同一岩溶高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相对蜀南地区隆起幅度更高。在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发育,是岩溶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二阶差分相路断面的基本思路;在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广西某尾砂库隐伏岩溶、地下河项目中,引进二阶差分相路断面进行数据解释,获得了更丰富的地质信息,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94.
重庆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地下河系统是岩溶地区重要的地下水资源,重庆地区分布有岩溶地下河380条,是重庆市重要的地下水资源。为宏观掌握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水化学特征,了解区域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了重庆不同地区61条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的溶解组分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水化学类型为Ca-HCO3型或Ca(Mg)-HCO3型,但部分地下河水化学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为Na+Ca-HCO3型、Na+Ca-SO4型、Na+Ca-Cl型或Ca-SO4+HCO3型,且农业活动或城市废水对地下河水化学的影响比工矿业活动普遍。地下河水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在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地下河Ca2+、Mg2+、HCO3-等离子由于受不同区域岩溶作用强度差异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SO42-、NO3-、Cl-等指标由于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影响也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总体来看,岩溶地下河水质正在恶化。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1974年MSS、1999年TM、2007年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辅以实地踏勘,考虑一个完整的峰丛洼地等,扣除其平坝部分后作为评价单元,获得了贵州省盘县3个时期的石漠化数据并计算了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土地的演变轨迹。相应于1974年、1999年、2007年3个时段,研究区土地退化演变轨迹可分为8种,并可进一步归纳为不变型、逆转减弱型、反复型和加重型4种演变过程类型,从1974年、1999年到2007年未发生过变化的不变型轨迹面积占较高的比例。研究区的喀斯特土地可分为石漠化土地、无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已恢复土地和潜在可恢复石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996.
西南喀斯特地区几种主要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形势严峻,揭示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的释放规律,是认识喀斯特这一特殊环境诸多营养元素循环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土壤CO2-C释放通量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释放通量有显著的差别,其释放顺序为:森林((134.1±78.8)mg/(m^2·h))〉次生林((70.8±122.3)mg/(m^2·h))〉玉米地((55.5±78.0)mg/(m^2·h)1〉烧荒地((35.5±91.4)mg/(m^2·h))。各样点季节变化都比较明显,夏季平均排放量最高,冬季最低。(2)凋落物对森林土壤CO2-C释放的影响较大,有凋落物覆盖的土壤CO2-C释放量((134.1±78.8)mg/(m^2·h))高于无凋落物覆盖的林地土壤((111.2±80.3)mg/(m^2·h)),凋落物分解对森林土壤CO2-C释放总量的贡献约占17%。基于地面气温,计算得出森林和森林(无凋落物)的研。分别为1.92、2.10。(3)除次生林和烧荒地外,其余各样地CO2-C释放通量均与土壤各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样地与土壤湿度(WFPS)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7.
周安全  周湘 《探矿工程》2010,37(11):48-54
在岩溶地区进行冲(钻)孔灌注桩施工时,经常因发生和处理各种孔内或质量事故而造成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成本高、效率低,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桩孔报废、地面沉陷等重大隐患。通过多年来在岩溶发育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监理、技术咨询及施工管理等实践,简要地概述了各种常见孔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有关进一步加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监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98.
黔西北地区岩溶水系统划分及找水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伟  向群 《贵州地质》2010,27(1):49-53
黔西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水系统小型多样,传统的岩划分方法难以较准确地刻画溶水系统特征,本文根据区内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地表水文网对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控制,提出一种将岩溶水系统划分成封闭型和开放型系统的新方法。以新的划分方法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开放型岩溶水系统中有利地下水富集、适宜成井的微观条件,指出了不同岩溶水系统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999.
铜陵市长江东路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土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凤贤 《安徽地质》2006,16(4):285-289
岩溶塌陷是铜陵市长江东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这种地质灾害现象,是在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本文在大量地质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江东路岩溶塌陷灾害的形成机理、产生条件的分析研究,并在研究这一灾害系统特性的基础上,预测分析了岩溶塌陷灾害的发展趋势,同时,根据铜陵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远期发展目标,对岩溶塌陷区的特征及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预防岩溶塌陷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Processes driving carbonate diagenesis in islands of the northern Bahama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major ion, dissolved oxygen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alyses of water samples from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s, and measurements of soil gas P. Meteoric waters equilibrate with aragonite, but reactions are water controlled rather than mineral‐controlled and drive dissolution rather than concurrent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Surface runoff waters equilibrate with atmospheric P and rapidly recharge the vadose zone, limiting subaerial bedrock dissolution to only 6·6–15 mg l?1 Ca. P of soil gas measured in the summer wet season ((7·4 ± 3·7) × 10?3 atm) is elevat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atmosphere, despite the thin skeletal organic nature of the soil and the discontinuous soil cover. Soil waters retained in surface pockets are equilibrated with respect to aragonite and have dissolved 51 ± 19 mg l?1 Ca. This is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the 93 ± 18 mg l?1 Ca in samples from pumping boreholes that sample meteoric waters from the freshwater lens. The high P of the freshwater lens ((16 ± 8·3) × 10?3 atm for pumping boreholes) suggests that significant additional CO2 may be derived by oxidation of soil‐ and surface‐derived organic carbon within the lens. The suboxic nature of the majority of the freshwater lens and the observed depletion in sulphate support this suggestion, and indicate that both aerobic and anaerobic oxidation may take place. Shallow lens samples from observation boreholes are calcite supersaturated and have a lower P than deeper lens waters, indicating that CO2 degasses from the water table, driving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s. We suggest that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waters in the vadose zone and upper part of the freshwater lens 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presence of a body of ground air with P controlled by production in the freshwater lens and soil and by degassing to the atmospher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