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6篇
  免费   666篇
  国内免费   884篇
测绘学   423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867篇
地质学   3179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26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大洋多金属结核中1nm锰矿相的相变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多金属结核样品在室温中放置或加热干燥后 ,其中的 1nm锰矿相会部分或全部地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这说明 0 7nm锰矿相可能不是多金属结核的原生锰矿相 ,而仅仅是 1nm锰矿相的相变产物。研究结果表明 :1nm锰矿相结构中的Cu2 + 、Co2 + 、Ni2 + 等金属阳离子的含量与其结构稳定性有正相关关系 ,即金属离子含量越高 ,其结构越稳定 ,1nm锰矿相越不易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反之亦然 ;另外 ,不同金属阳离子稳定 1nm锰矿相结构的能力也不同 ,结核中几种主要金属阳离子对 1nm锰矿相结构的稳定能力从大到小为 :Ni2 + >Cu2 + >Co2 + >Zn2 + >Ca2 + =Mg2 + 。  相似文献   
102.
石香肠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00多年来,石香肠构造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出现了骨节状石香肠、不对称鱼嘴构造、复合石香肠等新的构造样式。在石香肠构造形成理论研究上,关于断裂石香肠构造形成的理论推导、肿缩石香肠构造形成的流变参数的限制、多层石香肠构造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石香肠构造控矿以及石香肠构造流变计的研究已经展开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研究的拓展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3.
石香肠构造是一种传统的线状构造,由于其在区域构造应力场方面的研究意义及其所包含的流变学信息和控矿意义等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关注。简述了近几十年来石香肠构造在形态学研究上的进展,分析了其在理论研究上的成果,概括了其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现状,并对当前及今后石香肠构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蚀变流体填图是一项区域流体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区域大面积的流体填图工作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填图要素、技术要求和规范等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在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司的“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项目中 ,探讨了流体填图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填图要素 ,对填图单位制定了 3级填图单元等级体制 ,即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在铜陵地区划分出 4个流体系统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  相似文献   
105.
Recent in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UHPM) rocks in the Donghai region of East China underwent ductile and transitional ductile-brittle structural events during their exhumation. The earlier ductile deformation took pla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mphibolite facies and the later transitional ductile-brittle deform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reenschist facies. The hanging walls moved southeastward during both of these two events. The 40Ar/39Ar dating of muscovites from muscovite-plagioclase schists in the Haizhou phosphorous mine, which are structurally overlain by UHPM rocks, yields a plateau age of 218.0±2.9 Ma and isochron age of 219.8Ma, indicating that the earlier event of the ampibolite-facies deformation probably took place about 220 Ma ago. The 40Ar/39Ar dating of oriented amphiboles parallel to 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hanging wall on a decollement plane yields a plateau age of 213.1±0.3 Ma and isochron age of 213.4±4.1 Ma, probably representing the age o  相似文献   
106.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40年的经历和现状,指出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科学进展与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文章分析了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难点,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基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新型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连梁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对连梁结构体系的发展及结构抗震控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概念分析,提出了有待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8.
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中国西北叠合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 ,构造变革和构造耦合起着主导作用。构造变革包括大地构造格局的转变、沉积区和剥蚀区的转换、盆地类型的转换、大型区域性不整合的出现以及发生盆地构造反转等 ,这种构造变革具有多期性。叠合盆地构造耦合的方式主要涉及深部和浅部构造的耦合和盆山耦合等。盆山转换、盆山过渡带深部浅部构造的耦合、盆地沉降与造山带隆升耦合以及不同方向构造的耦合 ,反映了盆山耦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西北叠合盆地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的分层性、分带性、分段性、交叉性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多变性 ,喜马拉雅运动对于中国西北叠合盆地最后的构造改造以及构造定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河南省文峪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峪金矿床是小秦岭金矿带内一大型金矿床,属韧—脆性叠加剪切带石英脉型金矿,构造是其首要控矿因素。早期韧性剪切带只对矿脉起宏观控制作用。晚期的脆性断裂为含金石英脉的直接控矿构造。成矿期脆性断裂的多次继承性活动分别控制了热液期4个成矿阶段。脆性断裂形成的空间形态对矿体形态产状具控制作用。有利的矿化富集部位为:①显示压扭性质的近东西向断裂沿走向产状变化处,沿倾向由陡变缓处,断裂面的凹凸转变处;②断裂分支复合部位;③成矿期断裂多次脉动的启张部位;④成矿期断裂构造继承性活动强的部位等。在构造控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部分研究成果。构建了该矿床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atistic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emi‐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system for suppressing the vibration respons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during strong seismic events. The proposed semi‐active mass damper device consists of a high‐frequency mass damper with large stiffness, and an actively controlled interaction element that connects the mass damper to the structure. Through actively modulating the operating states of the interaction elements according to pre‐specified control logic, vibrational energy in the structure is dissipated in the mass damper device and the vibration of the structure is thus suppressed. The control logic, categorized under active interaction control, is defined directly in physical space by minimizing the inter‐storey drift of the structure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is semi‐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approach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vibration respons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due to specific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three‐storey steel‐framed building model equipped with the proposed semi‐active mass damper device is performed based on a large ensemble of artificially generat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A procedure for generating code‐compatible artificial earthquake accelerograms is also briefly described. The results obtained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emi‐active mass damper device in controlling vibrations of building structures during large earthquak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