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20篇
  免费   2514篇
  国内免费   3574篇
测绘学   377篇
大气科学   1165篇
地球物理   2891篇
地质学   10187篇
海洋学   1304篇
天文学   1747篇
综合类   636篇
自然地理   1701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365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562篇
  2018年   476篇
  2017年   535篇
  2016年   545篇
  2015年   562篇
  2014年   719篇
  2013年   853篇
  2012年   778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719篇
  2009年   1060篇
  2008年   1014篇
  2007年   1048篇
  2006年   1146篇
  2005年   884篇
  2004年   861篇
  2003年   779篇
  2002年   711篇
  2001年   639篇
  2000年   683篇
  1999年   567篇
  1998年   492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304篇
  1994年   220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992.
The Cenozoic sedimentation in the Tianshui basi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liupanshan and West Qinling,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a record for the regional tectonism and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Thermochronologic study on the detrital apatite grains from sandstones at Yaodian, near Tianshui, has revealed two rapid tectonic uplift-exhumation events of the source area, which happened at 23.7 and 14.1 Ma, respectively. The fast exhumation (0.34 mm/a) at 23.7 Ma, which recorded the tectonic uplift of West Qinling,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eogene Tianshui basin and initiated the reception of alluvial deposits. This event is most likely in response to the synchronous tectonis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source region experienced another rapid exhumation (1.05 mm/a) at 14.1 Ma, when the Tianshui basin began to depress broadly and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dominated the Late Miocene. Translated from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6, 24(6): 783–789 [译自: 沉积学报]  相似文献   
993.
Magmatic rocks of the Pikan and Un’ya massifs situated in eastern segment of the Mongolian-Okhotsk foldbelt are studied using isotopic-geochronological (U-Pb zircon dating)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Two rock complexes different in age are recognized in the Pikan massif: the high-Al gabbro-tonalite association of the Middle Ordovician (468 ± Ma) and granodiorite-granite association of the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415 ± 7 Ma). The Late Ordovician age (454 ± 5 Ma) is established for leucocratic granites of the Un’ya massif. As is suggested, the Pikan and Un’ya massifs are “allogenic blocks” detached from continental framework of the Mongolian-Okhotsk foldbelt and tectonically emplaced into the foldbelt structure at the last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BS-4是从油田中分离出来的一株能高效降解有机物萘的菌株。当萘的初始浓度为100mg时,该菌株在pH为8.0,温度为40℃下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作用69h能降解50%以上的萘。通过HBS-4菌株降解萘的动力学研究,在Williams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HBS-4作用萘的四组分动力学模型,并用此模型解释菌株HBS-4在降解萘的过程中,葡萄糖含量、菌液浓度、pH、E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5.
江西广丰早白垩世盆地火山-侵入杂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侵入杂岩可能是一套具有成因联系的岩石系列,杂岩中基性岩可分出稀土特征不同两类岩石,中酸性岩石亦可分出稀土特征不同两类的岩石,其中(橄榄)玄粗岩与钾长斑岩、橄辉粗玄岩与花岗斑岩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和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具有相似性。这些信息对揭示本区早白垩世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景保  常疆  李杨  周亮  喻小红 《热带地理》2007,27(4):311-316
以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系统为例,在明确河湖库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方法对洞庭湖流域各类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全流域河湖库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106.19亿元,约占湖南省2004年GDP(5612.26亿元)的19.7%,其中,城镇和农村生活供水、工农业生产供水、水力发电、内陆航运等直接利用价值为415.698亿元;调洪、输沙、水资源贮存等间接利用价值为690.492亿元。可以认为,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维系生态环境健康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工程地质与山地灾害领域崩塌、滑坡灾害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对这一研究领域,最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述评。厘定了高速远程崩滑的定义;详细地阐述了国内外众多典型重大高速远程崩滑灾害事件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概述了迄今为止所提出的高速远程崩滑形成的各种动力学机理;分析与讨论了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总体思路、目标与应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8.
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近年来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 山树线交错带所指示的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特征, 反映出了由低处植被向高山植被的转化, 其 景观格局是综合了种子定居, 树木生长以及树木繁殖等多个树木生态过程和特定高山环境下的 地理特征格局的适应结果。一方面, 树木通过自身生理生态学上的调整对高山极端环境进行适 应。一方面, 高山特定地理环境特征对树线的景观格局进行影响, 因而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研究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3S 技术, 可以将高山树线交错带研究中 的树线景观结构和生理生态过程结合在一起, 并验证在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地理特征和人为 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