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通过钱塘江深切谷的论述对末次冰期深切谷的恢复主要依据下列证据进行:(1)谷底为侵蚀不整合面,为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河流侵蚀切割所致;(2)谷内为异常厚的河流沉积物所充填,是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形成,其中河漫滩沉积年代约14000~7500a以前;(3)深切谷之上被海相地层覆盖。超浅层生物气田分布在深切谷内,当今河流及全新世晚期河口湾与末次冰期深切谷既有区别又有继承性,其流域是浅层生物气藏分布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2.
滇中地区大龙口组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如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电子显微镜等,对滇中地区大龙口组中的微亮晶碳酸盐岩进行了宏观、微观、成岩作用和成因分析。研究表明,大龙口组中的微亮晶以3种形式存在于底基质中:呈散乱的微亮晶颗粒分散于底基质中,呈等粒微亮晶集合体分布于臼齿构造条带内,或呈鲕粒、内碎屑或藻团块的胶结物形式存在。臼齿构造内部的微亮晶并不是完全致密状排列的,晶间有石膏充填,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含有Ca、Si、Al、Ti,为晚期成岩阶段晶间水中析出的产物。藻叠层石与臼齿构造出现共生的现象表明,臼齿构造可能与藻类存在某种成因联系,微亮晶集合体作为藻屑或鲕粒的胶结物出现,显示高能动荡水体中生物化学作用和水动力化学作用的结果。文中同时解释了中间宽、两端尖细的臼齿构造的成因,分叉的次级臼齿构造是应力降低的结果,受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对臼齿构造的成因分析表明,母岩中的有机质被埋藏后经细菌分解产生生物气造成局部高压环境,当超过临界压力时岩石就破裂产生裂隙,而后裂隙中充填的溶液快速结晶成岩,使压力转移而在另一部位聚集高压,然后重复上一过程,从而使岩石中出现密集的臼齿构造,直到与围岩压力平衡为止。  相似文献   
23.
固市凹陷非常规水溶甲烷气成因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水溶甲烷气的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对地层水溶甲烷气碳同位素δ13C1及重烃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层位的水溶甲烷气成因类型不同。新近系张家坡组水溶甲烷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的生物气,来源于本层含碳质较高的灰黑色泥灰岩生物分解,为自生自储式;下部蓝田—灞河组水溶甲烷气以未成熟的煤型热解气(煤型腐殖型)为主,来源于下部地层。对CO2碳同位素的分布范围和含量进行分析得出,δ13CCO2 < -10‰,为典型的壳源型有机成因,证明蓝田—灞河组水溶甲烷气和CO2来源于下部地层的混合型气,结合乙烷碳同位素分析,得出下部地层可能存在有机成因的煤型热解气层系。   相似文献   
24.
洞庭盆地地处湘西古生界边缘,经历了中生代晚白垩世盆地基本成型和新生代断块运动为主的两期构造旋回,为终成于燕山(中生代)延续于喜马拉雅(新生代)的断陷盆地。盆内局部凹陷白垩系之上存在着持续砂泥岩沉积及第四纪河流湖泊相现代沉积,具备了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地质条件。2013-2015年笔者通过洞庭盆地浅层沉积物系统地球化学勘探,基本搞清了盆地内渗漏甲烷气体异常的分布状况。根据各指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发现洞庭盆地北部沅江凹陷北部斜坡、青树嘴-河坝镇一带是洞庭盆地内生物气资源最有可能突破的远景区。为了追索渗漏甲烷气体来源,深化地球化学异常解释评价以及浅层生物气系统研究,2015-2016年在发现的生物气远景区,部署完成5条广域电磁测深和两条汞气测量剖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的对比研究,揭示本区第四系构造分布和地球化学异常机制,为洞庭盆地生物气资源远景和气藏靶区的预测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勘探第四系生物气资源方法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建议。勘探成果表明:(1)本区第四系能够满足生物气系统“生储盖”条件,具有生物气资源潜力;(2)沉积物游离烃甲烷地球化学异常是下伏第四系内气体聚集沿断裂带或沉积层向表层渗漏运移所致。酸解烃指标是识别有利于生物气体生储环境的敏感因子之一;(3)洞庭盆地工区西北部,P2剖面南段和P2线北部与P3、P4剖面交汇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生自储”型生物气藏资源远景,是本区勘探生物资源天然气最有希望的靶区;(4)洞庭湖北部工区东部,P6测线南部接近沅江凹陷中心的四季红一带,是本区寻找 “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型气藏的有利地带和资源远景区;(5)浅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勘探,有利于发现与生物气有关的气体渗漏、评价下伏沉积体系特性、缩小地球物理勘探靶区。地球化学与广域电磁剖面测量的结合是勘探生物成因天然气经济快速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25.
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消费取向,其造成的用能排放也呈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分异,对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区域用能和环境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渭河下游临渭区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获取基础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平原地区、黄土台塬、秦岭山地的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利用灰色关联法识别用能排放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不同类型地区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差异显著。沼气比例较大的黄土台塬用能排放最低(1850.43 kg),薪柴为主的秦岭山地用能排放最高(2556.68 kg),多元化用能的平原地区排放居中(1863.20 kg)。2生活用能主要污染物CO2的排放量由平原向台塬、山区依次升高;其余污染物排放量高低,三类地区并无固定顺序:TSP排放秦岭山地居高,固体废弃物排放平原地区居多,这与各类地区主导用能类型相关。3影响用能排放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能源供应能力,亦与区域环境影响下农户特征差异有关,依次为农户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和职业结构。  相似文献   
26.
水稻田甲烷的减排方法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李晶  王明星  陈德章 《大气科学》1998,22(3):354-362
通过对稻田甲烷排放多年的野外实验观测和对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因子的研究,总结出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方法,对各种减排方法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做了研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种减排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评价分析。现有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主要有其他肥料代替传统的有机肥、种植低甲烷排放的水稻品种,以及稻田的灌水管理。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主要有杂交稻替代常规稻,沼渣肥替代纯有机肥。杂交稻替代常规稻的经济效益很显著,减少甲烷排放的同时能增加水稻的产量。沼渣肥替代有机肥的减排效果较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优于杂交稻替代常规稻。  相似文献   
27.
低煤阶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判识是勘探选区重要基础。通过解剖煤层气井气、水组成及其碳、氢同位素特 征,探讨了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煤层气成因。结果表明:煤层气组分中甲烷占93.41%,重烃及二氧化碳含量低,为典 型干气;甲烷碳同位素(δ13C)值介于-62.5‰~-60.1‰之间、氢同位素(δD)值介于-275.1‰~-270.2‰之间、二氧化碳碳的同位 素(δ13C)值介于5.1‰~6.2‰之间,反映其为生物成因气。煤层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呈弱碱性、较低矿化度。煤层气井气、水 氢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97%左右生物成因气形成于二氧化碳还原机制。生物气藏是吉尔嘎朗图凹陷重要煤层气勘探方 向,适宜地下水环境是勘探选区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8.
应用地震、地质、地化、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进行成藏条件分析。气藏分为:下部断陷地层煤型气气藏、上部坳陷地层伴生油型气气藏、浅层生物气藏。断陷地层气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气藏与次生气藏。原生气藏分布在断陷地层内及上覆坳陷地层的底部(泉一段下部),油气成藏取决于圈闭发育状况及距源岩的远近;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气层具有连片分布的特征;次生油气藏分布在坳陷地层的泉头组中上部,油气成藏取决于三个条件:圈闭发育状况,深部气源,沟通浅部圈闭与深部气源的断裂。松辽盆地南部的油型伴生气以溶解气为主,只在中央坳陷边缘部位存在气顶气藏和气藏,资源量有限。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及嫩江组的成熟源岩分布有限,其丰富的生物气资源亦应作为以后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四川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探析了四川山丘区农村户用沼气池的现状,总结了四川沼气建设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效益,提出了山丘区沼气建设的发展指导思想和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并针对山丘区沼气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从政策措施、管理手段、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加快沼气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