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297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1.
A laboratory-based microcosm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both the behavioral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 of the clam Gomphina veneriformi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3 types of burial material(sand,silt,silt-sand mixture) with 3 burial depths(5 cm,15 cm,30 cm).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3 d of burial in all experimental groups.In silt and sand-silt mixture groups,the interstitial water quality became worsened with lower pH,and higher NH_4~+-N concentration,where clam mortality occurred simultaneously.However,clam samples in all sand groups and 5 cm,15 cm sand-silt mixture groups survived well for 8 d.Obviously fewer individuals left in the bottom sand in the 15 cm,30 cm silt groups and 30 cm sand-silt mixture groups than in the 5 cm groups.Therefore,it suggests that adding silt and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could stimulate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organisms and cause lethal effects.It was found that the burial depth was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such as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catalase(CAT).The SOD and CAT activities in the gills and hepatopancreases of organisms both showed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in 30 cm burial depth after buried for 8 d.Higher enzyme activities were found in gills than in hepatopancrease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gills of the bivalve G.veneriformi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burial effects than hepatopancreases.Overall,this study shows that sediment burial could cause effects on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812.
快速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对于评估、保护、管理和恢复淡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主要利用指示生物或类群的出现率和多度信息,但是忽略了水体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着深刻影响.生物共现网络是群落水平物种互作的结构模型,通过物种在群落出现及丰度数据,描述了物种间潜在的相互作用、群落的基本结构,反映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特性.生物共现网络展示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拓扑结构特性可与特定的生态系统状态相关联,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及其功能,可作为早期的、灵敏的生物指标,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状态和稳定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813.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surveys in China‘s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IS technology in evaluating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quality, establish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habitats of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proposes the key point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attributes database by applying the GIS technology and analyses several typical evaluation models and the data interpolation method for the model in G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IS technology with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the fast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quality.  相似文献   
814.
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生物生产力锋面及其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39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 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锋面的存在和位置被水色遥感所确认.光和营养盐在此呈现最佳的权衡.在该锋区悬浮体浓度小于5 mg/dm3,盐度为25~30.在该锋面的西侧高的悬浮体浓度造成了浮游植物的光限制,其东侧距长江口和杭州湾口较远,陆源营养盐被稀释,加之浮游植物的消耗,造成了营养盐的限制.夏季水体的层化,增强了水体的垂直稳定,使这种分布格局更加显著.由于细菌多附着在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细菌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近口门区的最大浊度带,在向外海方向随着悬浮体的沉降细菌丰度迅速降低.在生物生产力锋面,浮游植物的旺发导致水体跃层之上高溶解氧浓度和低营养盐浓度,尤其是PO4被耗尽,同时浮游动物饵料的丰富,造成浮游动物旺发;由于蓝细菌的快速增殖,其流式细胞测定的细胞粒径变小.生物生产力锋面的出现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学效应,一方面造成某些经济鱼类产卵和索饵场的形成,例如鲐鲹鱼、马鲛鱼等;另一方面造成赤潮多发区和底层水缺氧区.  相似文献   
815.
冯伟民 《中国地质》2020,47(3):655-663
病毒与细菌统称为微生物。病毒与细菌之害是生物生存遭遇到的最大的灾害,不仅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留下了深重灾难,而且在地球生物演化史上也是大灭绝的重要推手。虽然病毒和细菌难以形成实体化石,但却以一种特殊的分子化石成为了侦探地质时期生物大灭绝的神针。本文以地球微生物学为指导,以蓝细菌和绿硫细菌分子化石为例,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解读了微生物学、病毒和细菌以及微生物岩的有关知识,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二次重要的大灭绝事件。本文还从人类演化过程中的农业革命,阐明了人菌共生关系及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16.
基于2017—2022年在雅砻江甘孜以下干流及部分支流的鱼类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通过在雅砻江干流和6条支流21个采样点的监测及相关文献调研共获得鱼类98种,包括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和28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除干流下游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外,其他区域多样性指数值相差不大;干流上、中、下游和6条支流间鱼类生物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以分成6组,ANOSIM检验表明6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组在海拔和河流等级上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性差异。分别计算6个聚类组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并从栖息类型、食性和产卵类型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组在栖息类型和产卵类型上差异显著。二滩库区和鳡鱼河静缓流河段优势种为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建议加强对下游流域外来物种的监测,避免发生大规模生物入侵现象。自1980s以来,雅砻江下游流域鱼类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与梯级电站修建运行等造成生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17.
金矿区某些植物中Au、Ag、Cu元素的富集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Au、Ag、Cu元素在招远金矿区8种植物叶中的富集系数(BAC)后发现,元素Cu在泡桐叶中的富集系数较大,Ag在麻栎叶中富集系数较大,而Au在8种植物叶中的富集系数差异较小.回归分析表明,元素Ag和Au在赤松叶与土壤中的相关性良好,均遵守植物选择性吸收和质量作用定律.可用测量植物叶中的Au及伴生元素含量的方法作为勘探金矿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18.
湿地生态系统氮素输入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过程主要包括大气氮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途径,它们通过影响湿地系统自身的营养状况而决定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运行。综述国内外湿地氮素各种输入途径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淡水沼泽湿地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展望湿地氮素输入过程的研究前景,建议积极开展淡水沼泽湿地、湿地系统氮素交换的环境效应1、5N技术与氮素模型的结合以及各氮素输入途径的模型表征研究。  相似文献   
819.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环渤海滨海湿地的一部分,具有海洋与河口交互性、海陆过渡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湿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东北亚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湿地总面积为1150.079km^2,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包括维管束植物53科144属217种。近年来,在对滨海湿地的开发中,虾池、盐田等人工湿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植被退化、地貌和水文条件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改变了原始的滨海湿地自然景观,破坏了珍稀鸟类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20.
海月水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海月水母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史、分布、生存条件、爆发及危害等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爆发成因,最后提出了我国海月水母及其爆发研究的工作重点:确认在我国海域爆发的海月水母究竟是外来种还是本地种,了解其种群的生活史、食性及生活习性,掌握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数量动态监测,分析其种群数量动态与海域环境的关系,开展其爆发的危害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