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1篇
  免费   831篇
  国内免费   441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1087篇
地质学   1988篇
海洋学   50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79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物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研究了黄骅电厂一、二、三期工程的取水特性。结果表明,现有河道只能满足电厂一期工程的取水需求;若将现有河道进行适当开挖,可以满足电厂三期取水需要。  相似文献   
22.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发现空气微生物粒子总量、真菌粒子量、真菌粒子数/总菌粒子数百分比在三市中不一致。这三种数据一般是陆上的高于海上。随着距陆的增加,都市影响的减弱和海面的开阔,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减少之势,显示出海洋新鲜空气对陆上污染空气的调节、净化作用。文中还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有关参数与气温、风力或相对湿度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3.
深圳河河口围垦对防洪和河床冲淤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世银 《海洋工程》2002,20(3):103-108
为研究深圳河河口福田保税区围垦填土占用部分河道对深圳河治理工程的影响 ,建立了贴体坐标系下平面二维的深圳河河道 -河口 -海湾整体水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计算了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和河口潮位过程组合下河口围垦所造成的深圳河沿程水位抬高程度和河床冲淤变化情况 ,提出了建议的挖除方案  相似文献   
24.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小,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相似文献   
25.
The first oceanographic research (hydrography, nutrient salts, chlorophyll,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a Middle Galician Ria was carried out in Corme-Laxe during 2001, just a year before the Prestige oil spill, being the only reference to evaluate eventual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ue to the small size of this ria (6.5 km2), oceanographic processes were driven by the continental water supplied by Anllons River during the wet season (20–30 m3 s−1 in winter), and the strong oceanic influence from the nearby shelf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annual cycle showed a spring bloom with high levels of chlorophyll (up to 14 μg Chl-a L−1) and primary production (3 g C m−2 d−1) and a summer upwelling bloom (up to 8 μg Chl-a L−1 and 10 g C m−2 d−1) where the proximity of the Galician upwelling core (<13.5 °C at sea surface) favors the input of upwelled seawater (up to 9 μM of nitrate and silicate) to the bottom ria layer, even during summer stratification events (primary production around 2 g C m−2 d−1). Thus,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form a “continuum” from spring to autumn with a predominance of diatoms and overlapping species between consecutive periods; only in autumn dinoflagellates and flagellates characteriz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Middle Rias as Corme-Laxe, the nutrient values, Chl-a,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for productive period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reported for the Northern (Ria of A Coruña) and Southern Rias (Ria of Arousa) for year 2001; this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ydrographic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zone of maximum upwelling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Iberian Shelf, where a lack of annual cycles studies exists.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建林边滩沉积物粒度分布、粒度参数及水体流变性质的分析,阐述了黄河三角洲上河道水流属于牵引流范畴,与低含沙水流无本质上的差别,并探讨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7.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多年固定断面的测量资料和海洋地质研究所1988年两个航次调查结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的分析,对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地貌演化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三角洲前缘的地貌演化趋势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28.
本文根据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的五个钻水及3000km浅地震剖面资料,运用生物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方法分析研究,获得了水下三角洲分期和三角洲朵体的分布及发育等地质信息,首次提出,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由六期朵体参错迭置而成,详细阐述了水下三角洲复合体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古海岩线,孢粉气候地层,测年资料等,探讨了其发育过程及形成时代,为预测长江下水三角洲的发民菜,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9.
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的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上调查及实验室分析,查明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在结构类型、矿物组合、生物组分及沉积构造等相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渤海南部存在五种沉积相:黄河水下三角洲相、陆架盆地相、海湾相、潮流浅滩相及古滨岸相。黄河水下三角洲相从河口延至水深15—20米处,沉积速率很高,沉积物富含碎屑云母及CaCo_3。陆架盆地相的沉积为粉砂质粘土,具有生物扰动构造。  相似文献   
30.
黄河尾闾河道1996年改道的意义及黄河三角洲演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黄河三角洲由几个亚三角洲组成。 1 85 5 -1 93 4年 ,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的第一亚三角洲 ;1 93 4-1 996年 ,三角洲冲积扇顶点进一步下移 ,形成了以渔洼为顶点的第二亚三角洲。最近的一次改道是在 1 996年 6月 ,改道后的河流沿清水沟流路的清 8剖面附近东流入海。这次改道可能是第三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以后数十年内的黄河尾闾摆动将在清 8剖面附近进行。虽然人类活动将对三角洲的发展演化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但这些亚三角洲的发育演化仍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