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3篇
  免费   1158篇
  国内免费   1317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1384篇
地球物理   1092篇
地质学   2313篇
海洋学   833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352篇
自然地理   58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32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Recent high-resolution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Kunlun fault in northeastern Tibet shows clearly that the Moho is cut off by a complex thrust fault system. Moho offset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ynamic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contact models with Maxwell material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process of Moho offset induced by the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Based 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we project a single fault model and a complex fault system model with two faults intersecting. The deformations of the Moho, the aseismic slips, and contact stresses on faults in different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ho offset might be produced by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and the magnitude is influenced by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aults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lower crust. The maximum slip occurs near the Moho on the single fault or at the crossing point of two intersecting faults system. Stress concentrates mainly on the Moho, the deep end of faults, or the crossing point. This study will throw light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Moho offset and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The results of complex fault system with two faults intersecting are also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shallow intersecting faults that may caus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922.
在考虑管道的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管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和管道接口非线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由管体梁单元、三向土弹簧单元和接口单元组成的埋地非连续管道在断层位移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并以美国密歇根大学Junhee等(2010)所做的跨断层水泥管试验为原型进行了模拟分析。有限元结果给出的水泥管最终变形、接口转角、接口位移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跨断层埋地非连续管道抗震计算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限元结果和试验结果都表明,在逆冲断层作用下,水泥管的破坏主要是因为在管道接口处的轴向压力和弯矩的耦合作用,在断层附近的管道接口承受了较大的转动和压缩位移。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可推广到埋地非连续管道在其它永久地面变形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923.
吉林台网测震台站监测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原因,台站地震计的固有周期、阻尼、灵敏度、观测动态范围等参数和台基噪声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本文用阶跃标定和计算观测动态范围、台基噪声功率谱的方法,得到吉林测震台网各台站地震计参数和台基噪声的变化情况,掌握吉林测震台网各台站的监测能力,为以后吉林测震台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24.
925.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和水化热对多年冻土区桩基施工期间的热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该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定量研究了±400 kV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冻土区锥柱基础入模温度、水化热和含冰量对桩基回冻过程、温度场变化和桩底融化深度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水化热影响下,桩基中心温度在第3天达到最高,桩底滞后1 d,基坑表面受其影响较小,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第24天,桩底出现最大融化层,随着入模温度增加,融化层厚度相应增加,入模温度为6℃时融化层厚度为34 cm,15℃时为55 cm;入模温度越高,回冻时间越长,当入模温度为6℃时,完全回冻需经历52 d,15℃时,回冻时间将增加7 d. 含冰量对桩底融化深度有影响,含冰量越大底部融化深度越小;冻土年平均地温是影响桩底融化深度的重要因素,少冰高温(-0.52℃)、低温(-1.5℃和-2.5℃)冻土条件下,最大融化层厚度分别为38 cm、34 cm和25 cm. 基于上述结果,在多年冻土地区的桩基工程,建议混凝土入模温度为6~8℃,底部碎石垫层至少40 cm.  相似文献   
926.
考虑泥浆套不同形态的顶管管壁摩阻力计算公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双  夏才初  葛金科 《岩土力学》2014,35(1):159-166
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施工常通过注浆形成泥浆套来减小阻力,泥浆套的形态及其完整性对管壁摩阻力大小有决定性作用,现有摩阻力计算公式一般未考虑不同泥浆套形态对摩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根据不同施工状况对顶管外壁泥浆套的可能形态进行了分类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判断3种常见泥浆套形态的方法。利用半无限弹性体中柱形圆孔扩张理论探讨了注浆压力对泥浆套厚度的影响,结合非线性流体力学计算泥浆与管壁接触产生的摩阻力,最终采用挖掘面稳定假设,针对3种泥浆套形态提出了摩阻力计算公式。采用该方法对工程案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现有摩阻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所提出的计算公式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7.
隧道穿越引起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能量变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强  梁发云  张浩  褚峰 《岩土力学》2014,35(Z2):217-222
隧道穿越引起的地层位移可能造成地下管线变形过大或断裂等事故,引起工程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假定的地下管线竖向位移分布模式,通过能量方法建立变分控制方程,提出了求解隧道穿越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能量变分解法,运用叠加原理将单线隧道解答延拓至双线隧道中。与离心机试验和工程实例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参数计算,分析了管材弹性模量、管线埋深、地层损失率等相关因素对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8.
基于桩身应力测试的静压PHC管桩贯入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寇海磊  张明义 《岩土力学》2014,35(5):1295-1302
压桩过程中PHC管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分离是制约其贯入机制及承载力研究的瓶颈。通过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对贯入成层土地基中5根足尺开口PHC管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表明,准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现场可操作性强,粗放施工环境下贯入阻力分离效果较为理想。成层土地基中压桩力曲线基本反映地层土性变化,桩端土层性状对压桩力影响较大。硬质土层界面处试桩压桩力平均增幅约为64.06%,端阻力受地层变化影响更为显著,平均增长幅度约为97.41%,侧摩阻力平均增长幅度约为17.92%;桩端位于非硬质土层试桩压桩力变化不明显。贯入过程中现场足尺试验桩身应力变化不同于室内模型试验,桩身上、下部侧摩阻力发挥的力学机制不同。受现场粗放施工条件及深度方向土层变化影响,贯入成层土地基中桩侧摩阻力临界深度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9.
张治国  张孟喜  王卫东 《岩土力学》2014,35(Z2):121-128
基于层状体系解析刚度矩阵理论解,结合5节点Gauss-Legendre求积公式,提出了层状地基中顶管施工正面附加推力、掘进机与土体之间摩擦力以及共同作用力引起的附加荷载计算方法,分析了顶管推进引起的土体竖向附加荷载分布规律,也研究了地基等效均质性、土层力学参数、计算点间距以及顶管埋深等因素对顶管施工诱发附加荷载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掘进摩擦力引起的附加荷载在掘进面前方迅速达到压应力峰值,其量值大小和影响范围均要大于正面附加推力,是顶管施工引起临近地层附加荷载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层状地基土体参数的改变会对顶管施工扰动地层的附加荷载产生一定影响,地基等效均质性、计算点间距以及顶管埋深等因素对附加荷载大小及分布均存在显著影响。成果可为合理制定顶管开挖对周围土工环境的保护措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也可为其他盾构隧道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30.
崔玉哲 《现代地质》2014,28(4):867-874
裂缝型储层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复杂,识别难度大;然而裂缝形成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采用蚂蚁追踪裂缝识别、吸收衰减属性分析和多属性聚合分析等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细化处理流程,多种预测相互印证,减少单一预测方法存在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潜山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辽河坳陷滩海区海月潜山裂缝型储层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潜山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