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465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An industry accepted standard does not currently exist for determination of compression limits in a subsea cable. This has resulted in most manufacturers specifying that subsea cables are not permitted to be axially loaded in compression.Additionally industry guidance does not exist regar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inducing compression forces within subsea cables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 on cable integrity. Industry recommended practice and guidance also does not have any information regarding experimental test arrangements to determine allowable compression levels within a subsea cable. This lack of modelling/testing guidance along with manufacturer recommendations of zero compressive loads within subsea cables results in overly conservative and restrictive design parameters for subsea cable installation and use.Due to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within a subsea cable structure, such as contact interaction and friction between cable strands, theoretical modelling has been unable to provide reliable stress predictions and therefore an experimental testing regime is required if compression limits within the cable are to be appropriately determined. This paper describes combined axial and bending test arrangements that can be used as a guideline for determination of allowable compression limits for subsea cables.  相似文献   
32.
脐带缆在潜器下放过程中的运动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器在下放布置过程中需要考虑变长度的脐带缆对其运动的影响,在考虑流的情况下,对脐带缆的有限差分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由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后的非线性方程组。为了验证模型改进的有效性,将潜器在均匀定常流中水平匀速直航时的数值解与该特殊情况下的解析解进行比较,两组解的吻合不仅证实了模型改进的有效性,而且表明上述数值计算方法是可靠且有效的。在潜器下放布置运动给定的情况下,脐带缆的运动仿真结果表明,潜器姿态角的调整会对拖曳点处的缆绳张力大小和变化趋势产生显著的影响,流在改变缆绳空间形状的同时引起了缆绳对潜器作用力和力矩的非线性和时变性,脐带缆总是阻止潜器自身动力对运动速度和姿态角的改变,且对纵荡运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3.
顺层岩质边坡易发生失稳破坏,当边坡中发育有顺坡向陡倾结构面时,更不利于边坡稳定。以贵州某水电站大坝左岸含陡倾结构面顺层边坡为例,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及开挖扰动的基础上,结合离散元软件UDEC,分析了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可能发生的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滑移、拉裂—滑移两种;自然状况下及开挖后,边坡都有沿断层f_9、卸荷裂隙L_1及岩层面发生滑移的趋势,且工程开挖导致边坡沿该结构面发生内部滑动;对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位移数值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4.
随着预应力锚索在湿陷性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其耐久性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出现了较多因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失效事故。基于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黄土腐蚀性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微弱,黄土湿陷性和地质条件变化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显著;通过采用加强排水措施、提升浅部注浆工艺和注重运行维护等措施可以改善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改善后的预应力锚索在监测期内处于平稳波动的服役状态,运行效果良好。本研究以期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5.
在大口径工程施工中,采用以往一般方法对付某些特殊复杂地层效果欠使。本文所介绍的采用钢丝绳冲击钻迸、爆破与硬质合金回转钻进(即冲、爆、钻)相结合复合性钻进工艺,基本解决了在大滚石、孤石桩孔中难以施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Summary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a trial open stope at a depth of 1000 m in fissile foot wall and hanging wall shales are discussed. A combination of systematic support using cable dowels, and reduced disturbance from blasting using low density explosives and single ring firing, allowed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stope.  相似文献   
37.
滑坡治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目前国内外滑坡治理方法进行总结综述,例举了滑坡治理的几个实例,指出了滑坡治理的优先考虑方法。  相似文献   
38.
滑坡钢筋砼格构防治"倒梁法"内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构锚固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滑坡深部和浅表破坏,提高锚固体系的整体刚度。目前在格构 锚杆体系的设计中,大多采用经验设计钢筋砼格构,常导致配筋不合理,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可能埋下工程隐患。本文采用“倒梁法”对格构梁的内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对滑坡防护钢筋格构进行如下简化:(1)锚杆对格构梁的作用以垂向力为主,轴向力可以忽略不计。(2)纵向格构梁的刚度大于横向格构梁的刚度,因而横向格构梁的内力计算可以简化,钢筋砼格构可以作为在锚杆施力下的超静定连续梁。结合三峡工程库区巫山新城秀峰寺滑坡格构防护工程设计,通过“三弯矩方程”进行了格构梁内力实例计算,为格构梁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9.
大跨度斜拉桥变形监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栋材 《测绘学报》2002,31(3):278-281
系统地介绍现代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变形监测的方案与资料分析,结合武汉长江二桥的监测实践,指出利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测量机器人等不仅完全可以满足大跨度桥梁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速度,其测量成果也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0.
跨采软岩巷道锚注支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登阁  宋克志 《岩土力学》2002,23(2):238-241
通过对鲍店煤矿北翼跨采软岩巷道的调查与分析,说明了巷道的破坏机理,并根据跨采软岩巷道的特点提出了各类巷道的支护技术方案。通过巷道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及井下试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