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0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16篇
地质学   2329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831.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defines the amplitude of the load, but it does not specify the number of cycles for which the load must be resisted by the structure. The amplitude by itself is not sufficient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resistance of a structure, because the structure's strength, stiffness and energy‐dissipation capacity reduc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oad cycl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yclic‐demand spectrum, which,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mplitude spectrum, provides a more complete definition of the seismic load, hence a way to consider the degradation in strength, stiffness and energy‐dissipation capacity in a rational manner. Similarly to three amplitude parameters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ground velocity, and peak ground displacement), three cyclic‐demand parameters are introduced for stiff, moderately stiff, and flexible systems. A design example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use of the cyclic‐demand spectrum.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32.
饱和冻结粉土在常应变速率下的单轴抗压强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aturated frozen Lanzhou silt (loess) at various constant strain rates and at various constant temperatures.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σ f) is very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θ) and increases with the temperature decreasing as a power law.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sensitive to strain rate () and increases with strain rates increasing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strain rates as a power law. Compressive strength decreases when time to failure (tf) increases, also following a power law. Finally,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rozen silt with higher dry density (γ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rozen silt with lower dry densi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strain rate.  相似文献   
833.
该文主要分析了应力路径以及初始固结条件对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的影响,并建立了卸荷状态下强度指标与应力路径及初始固结条件之间关系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834.
835.
花岗岩动三轴抗压强度的裂纹模型研究(Ⅱ):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压缩载荷作用下的滑移型裂纹模型,结合裂纹的动态断裂准则,模拟了花岗岩在应变速度从10^-4-10^0s^-1以及围压力20,50,80MPa时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还探讨了地从裂纹扩展和聚合特性入手揭示岩石材料强度随应变速率以及围压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836.
837.
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珍  陈少杰  汪侠 《地理研究》2021,40(9):2558-2571
同城化具有促进要素区域流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同城化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利用流动空间的多要素流测度分析,探索定量化研判同城化地区发展进程的方法。综合同城化地区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测度来评价同城化地区城市间联系紧密程度,在定量测度和空间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分析同城化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划分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进而聚类分析中国同城化地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主要的结论包括:第一,中国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部与中部地区发展较为强势,地区间发展进程差异较大,但未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第二,基于流动空间视角,中国同城化地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质量与数量上呈现“金字塔”型的分布;第三,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与地区总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非相关性;第四,不同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同城化地区在基础设施、行政合作、公共服务、产业协作、市场发展等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838.
鉴于地下工程中岩爆预测的各种方法的局限性以及预报准确率低的现状,提出了地下工程岩爆综合集成预测的学术思路。这种学术思路将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单因素预测与多因素预测相结合,引入处理复杂性问题行之有效的非线性科学理论,对岩爆进行综合集成预测。详细介绍了岩爆预测的综合集成方法,包括:地质分析预测法、应力强度比法、层次分析—模糊评判法和神经网络法,并将其应用于雅砻江某水电站交通隧道岩爆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39.
植物根系与边坡土体间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根土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在限定根在土体中方位的情况下推导出了由于根的加筋作用所增加的土体抗剪强度公式。并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常规直剪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和理论计算相比较,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可以明显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体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会下降;直根和斜根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提高是相似的,都是随着根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斜根的加强作用要大些;随着根条数的增加,根-土复合体的c、φ值都会提高。  相似文献   
840.
大别—苏鲁区UHP变质岩构造学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UHP/HP变质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之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带过程的窗口。观察的显微构造及组构指出,UHP/HP变质带内岩石变形机制,无论是在榴辉岩相阶段还是在榴辉岩相后阶段,都是以塑性流变为主,其力学行为和组构特征都受组成矿物的强度、强度差等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如压力、温度、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和流体含量等的制约。在俯冲/碰撞带内的变形分解作用于岩石圈不同层次及不同的构造阶段都曾发生,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应变局部化形成具高应变的剪切带网络,且一般显示典型的布丁-基质或碎斑-基质构造及流变学型式。根据构造、岩石、变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资料,借助于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提出一个大别—苏鲁区UHP/HP变质岩石流变学演化的工作模式,它涉及早期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三叠纪(~250~230Ma)大陆深俯冲/碰撞、UHP/HP变质岩形成,相继深埋岩石的多期折返。特别强调UHP/HP岩石向地壳表层的折返,主要是构造过程,地面侵蚀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