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张业惠 《矿产与地质》1992,6(2):166-168
生产人造金刚石聚晶所需的石墨片和石墨模是用石墨棒加工的。针对从石墨料头加工石墨棒存在的问题,改进了石墨掏料刀的结构,并对比了石墨料刀的常规加工方法和改进后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22.
三重管高压喷射注浆在基坑隔水帷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建华 《湖南地质》2003,22(1):58-60
三重管高压喷射注浆就是采用分别输送水、气和浆液3种工作介质的三重注浆管,使高压水、压缩空气冲击破坏土体,再让水泥浆液与土体搅拌混合,形成渗透系数为10^-7cm/s的固结体的岩土施工方法.它分为定喷和旋喷两种形式,适宜于地基加固和基础防渗.  相似文献   
23.
王前平  刘立  张新涛  于笠 《世界地质》2005,24(3):225-229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有潜力的油气勘探地区.由于该区储层类型较多,实测孔隙数据较少,很难了解各类储层孔隙在纵向上的分布.根据铸体薄片数据,采用立方体模型来推算原生孔隙度,利用原生孔隙度和视孔隙度与埋深在纵向上的组合规律了解储层孔隙的现今分布特征.通过实验数据推测出该区储层可能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分布在埋深1 000~1 200m、1 300~2 000 m和2 040~2 300m,其中1 300~2 000m次生孔隙带已被证实.  相似文献   
24.
在石油勘探工程中,储层孔隙度是进行油气预测、油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根据测井铸体薄片图像资料,在传统BP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约束的BP神经网络改进模型。对铸体薄片图像进行孔隙识别、统计,进而自动判读储层孔隙度。研究和实验表明,该方法对储层孔隙度的分析、判读更具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5.
邱荣城 《探矿工程》2006,33(5):55-58,61
着重介绍在景洪水电站左岸下游渣场排水洞开挖施工中,对于Ⅴ类围岩洞段,针对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洞开挖施工技术难点,应用超前小管棚预注浆、格栅钢架(或型钢支撑)、顶拱挂网、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多种支护措施,安全顺利地进行隧洞锁口和通过洞身段长达574 m的Ⅴ类围岩洞段,其中还包含3条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26.
李武初 《探矿工程》2004,31(9):53-54
介绍了SYB-100/100型双液变比注浆泵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技术参数、主要特点、使用情况及其广泛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哲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对外国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且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魏巍  王华  符迪  孙佩 《四川地质学报》2011,31(2):176-179,184
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该储层具有低孔、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为主,长石、岩屑及浊沸石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中孔和小孔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细喉、微细喉、微喉是长6的基本渗流通道.铸体薄片、扫描电...  相似文献   
29.
Continental to global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 land cover/use are important inputs for many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studies. While local to regional reconstructions frequently make use of old topographic maps and land use statistics, continental to global reconstructions are mostly model-based reconstructions. As a result they are subject to large uncertainties. A wealth of historic land cover/use maps and statistic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these are now more accessible due to the ending of copyrights and secrecy statuses, enthusiastic hobby communities and national cartographic institutes or cadastres that have a strategy towards data sharing with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made use of historic statistics and old topographic maps to demonstrate the added value for model-based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 land cover/use for Central Europe back to 1900. We harmonized these diverse data typ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 land data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nd use reconstructions. The added value of using these data was evaluated using historical maps by performing a reconstruct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historic inform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land allocation in the historic reconstruction was improved by 16.5% using historic maps. Additionally, historic maps improv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s. The historic land cover/use statistics used showed a strong agreement with independent estimates, like historic maps.  相似文献   
30.
本文将沉积、成岩和储集性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建立了泥云坪压实沉积成岩相区、含膏云坪岩溶孔洞沉积成岩相区,膏泥云坪浅凹压 实交代充填沉积成岩相区等 三种沉积成岩类型,分析了各相区的沉积构造特征,成岩特征,储集性能,指出了含膏云坪岩溶孔沉和只成岩相带是天然气富集的最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