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76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南宁~昆明铁路共进行了238km路基、隧道、车站、桥址的岩溶综合物探,依据物探结果,进行了3500多个钻孔的岩溶整治,钻孔资料为物探资料的再分析、总结、提高提供了极为丰富翔实的已知资料。本文通过了三个典型的厅状大溶洞电探信息分析,初步总结出该类异常的反映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2.
应用浅层地震技术勘查岩溶及溶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工程勘查实例,介绍了浅层地震技术(高密度地震映象法和横波法)在解释工程勘查中探岩溶,溶洞问题的应用,分析岩溶,溶洞等在浅层地震勘探中表现的特征和规律,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3.
黔桂地区最近16万年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球变化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前沿的课题。要了解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动力过程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就必须首先研究和重建最后 2次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历史。本项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地区几个大型石笋 ,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碳氧稳定同位素、α谱U系法、TIMSU系 (2 3 0 Th/2 3 4U)法等方法提取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本区 16万年来石笋气候记录可以与海洋记录的16阶段进行对比。末次冰期的起始点及终止点通过石笋记录分别确定为 (130 1± 1 0 )kaB P 及(11 2± 0 1)kaB P ,其准确性大大高于目前其它记录。所揭示的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 ,其时限分别为 :H114~ 15kaB P ,H2 2 1~ 2 3kaB P ,H32 5~ 2 7kaB P ,H44 1~ 42kaB P ,另外在 35~ 37kaB P 也存在振幅很大的冷事件 ,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可以逐一对比。长周期的气候旋回以及短期的突变事件 ,在时限上所谓存在几千年以上滞后或超前 ,可能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差错 (包括测试误差 )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在发生的时间上可能都具有同时性。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可能也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所致。  相似文献   
144.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45.
末次冰期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西南地区石笋记录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广西和贵州 3个大型石笋的δ1 8O及δ1 3 C记录 ,末次冰期晚期所揭示的 10 2 ~ 10 3 a级的冷跃变事件 ,其时限为 11.4~ 12 .4kaB .P .,14.5kaB .P .,2 0kaB .P .,2 7kaB .P .,36~ 37kaB .P .及 41kaB .P .等。可与北欧和北大西洋的新仙女木及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逐一对比 ,这些短周期的气候突变事件 ,时限上的各种记录可能有差异 ,也许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误差 (包括测试误差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如果在发生的时间上都具有同时性 ,那么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是否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 ,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6.
A 400-mm-long stalagmite from Tangshan Cave, Nanjing has been analyzed by a high-precision TIMS-U series dating method and also determined for oxygen and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results provided a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e record for eastern China during a time interval (from 54 000 to 19 000 aBP) of the last glaciation. The continuous record of oxygen-18 variations in the stalagmite, indicating a precipitation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hows not only signals of the Heinrich events, but also the Dansgaard-Oeschger cycles which are first found in the last glacial climate record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rea. Although the stalagmite-based climatic signals match well with the GRIP ice core record,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cords can be recognized: (1) The last glacial climat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exhibited a long-term remarkably cooling trend, superimposed on which were four successive Bond’s cycles illustrated by the δ18O curve. This strong cooling tendency may be an effect of the strong summer monsoon event during the MIS 3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2) There exist some phase differences of 1000–2000 years between the cooling events in the stalagmite-based climate signal and the GRIP ice core record. Such differences should be further verified by calibrations of multiple dat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47.
崔焕敏 《铀矿地质》1994,10(4):249-253
在城市建设中,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应用物探方法探查地基坚固性,是一卓有成效的方法。本文论述了应用多源排列电阻率测深法及坑道-地面电阻率法在北京中国新闻学院及八王坟地铁站所取得的良好成果。该成果已经验证,并为生产部门采用。  相似文献   
148.
地质雷达在隧洞内的探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祁明松 《地球科学》1993,18(3):352-357
  相似文献   
149.
We examined the soil microfungal community of the saline Arubotaim Cave, Israel. A total of 68 species from 28 genera were isolated.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cave mycobiota were: the prevailing number of melanin-containing micromycetes; the abundant presence of the Aspergillus species; a comparatively large share of sexual ascomycete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mycobiota composition. Nine species were considered as a characteristic micromycete core for the cave. Many of the micromycetes isolated are distributed worldwide. This confirms the conclusion of many mycologists working in areas with saline and arid soils that there is no specific halophilous mycobiota characteristic for these soils.  相似文献   
150.
天然洞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常士骠 《岩土工程技术》2004,18(2):72-73,77
天然洞体不稳定是绝对的 ,稳定是相对的。天然洞体围岩的顶板、底板、侧面三者的稳定 ,顶板的稳定最重要。顶板的稳定性 ,与天然洞体的形成原因 ,岩面的成层条件、断面形状、裂隙情况 ,漏水情况 ,天然洞体形成和稳定的时间 ,山体的地质构造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