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9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909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602篇
地质学   1938篇
海洋学   1132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45篇
自然地理   70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1998~2000年完成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一个重要的隐伏断裂带(大致沿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结合藏东位场分析结果,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隐伏断裂可与嘉黎走滑断裂相连。沿该隐伏断裂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断裂性质与嘉黎走滑断裂相同。因此,该隐伏断裂与位于藏东的嘉黎走滑断裂一起构成了位于高原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型走滑断裂。这种推测得到了相关地质、地球物理证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证实。此外,该巨型走滑断裂可能调节着青藏高原内部的应力分布,从而控制着高原内部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992.
华北成组强震孕育过程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蒲雄 《地震》2005,25(3):9-19
利用华北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 通过研究地震与块体活动的联系, 揭示了地震高潮期的形成过程。 认为地震高潮期成组强震的孕育与区域块体的运动方式相联系。 一个地震活动期可分为二个阶段, 在前期块体边界的运动是很不平衡的, 各组地震主要是由于各局部范围若干闭锁段破裂和破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沿块体边界的破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这些边界所围的地块就会进入以整体运动为主的阶段, 这时块体边界的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 加之闭锁段破裂后不再重新闭锁, 从而导致块体边界闭锁段由弱到强渐进式的破裂过程, 直至一组强闭锁段完成破裂, 形成地震活动高潮。 这是成组强震形成的根本原因, 另外强震间的诱发作用也是强震成组发生的重要原因。 最后概述了如何利用以上模式预测地震高潮期的时间、 强度和主体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2003年7月15~9月28日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Na+、NH4+ 、Ca2+、Cl-、MSA、SO42- 等11种离子的浓度数据(文中使用当量浓度).根据相关分析, 可将11种离子分为3类: 海盐源离子, 包括Na+、Mg2+、K+、Ca2+、Cl-、SO42-; 人为源, 包括NH4+ 、NO3-; 其它源, 包括 CH3COO-、MSA、C2O42-. 气溶胶以海盐气溶胶为主, Cl-、Na+ 离子分别是阴阳离子中含量最大的离子, (Na+ +Cl-)对气溶胶载量(所测定的阴阳离子的总和)的贡献平均为60.2%, 占气溶胶总量的一半以上. NH4+ /SO42- 的比值的平均为0.45, 根据当地的大气环境和气溶胶的离子平衡, 认为气溶胶样品中NH4+ 和 SO42- 主要是以 NH4HSO4的形式结合. 根据考察沿线 NO3- 浓度的变化, 把考察沿线大致分为3个区: 日本海区, 中值为15.2 neq·m-3; 鄂霍次克海及白令海区, 中值为1.8 neq·m-3; 北冰洋区, 其浓度较低, 中值为0.4 neq·m-3. 考察沿线白令海是MSA的高产区.  相似文献   
994.
矩形壁板桩群桩竖直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国辉  洪鑫  施建勇 《岩土力学》2005,26(4):525-530
矩形壁板桩不具有圆形桩的轴对称性,因此壁板桩群桩的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不仅受桩间距的影响,而且受桩身截面形状以及群桩布置方式的影响。为分析这些因素,利用Mindlin方程和静力平衡条件建立了求解有无刚性承台时壁板桩群桩的荷载沉降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群桩时壁板桩应尽可能沿其纵向布置(即沿壁板桩的长边方向布置);对于具有常规截面尺寸的壁板桩,桩的对边距应超过2 m,以减小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995.
李小勇  钟文华  周英才 《岩土力学》2005,26(10):1535-1540
将概率统计理论引入砂井地基固结问题的分析中,克服了现行“确定性”分析和设计法的不足。对砂井地基固结的概率分析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提出了砂井地基固结概率设计的设计系数法。该法用设计系数将砂井地基的固结概率设计与常规设计联系起来。径向固结系数的设计值等于其标准值与设计系数的乘积,也等于其均值与中心设计系数乘积。推导了径向固结系数为对数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时设计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据此研究了设计系数的变化规律。中心设计系数是径向固结系数变异系数的减函数,而是失效概率的增函数。研究了径向固结系数标准值的计算方法。为便于工程查用,提供了设计系数图表。提出了砂井地基固结概率设计的一般步骤,并用算例说明了该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6.
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研究Ⅱ.优势种丰度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张芳  杨波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2005,36(6):518-526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9月胶州湾浮游生物浅水Ⅰ型网中水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水母类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及水平分布.结果表明,对于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半球美螅水母一年中有6月和9(8)月两个丰度高峰,2003年6月丰度最高,达29.5ind/m^3,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47.2 %;薮枝螅水母一年中有9(8)月份和4月份两个丰度高峰,2003年9月份的丰度最高,达12.9ind/m3,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17.4%,4月份该种的丰度占水母总丰度的93.1%;五角水母在9月份丰度高达28.8ind/m^3,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38.7%;八斑芮氏水母2、3月份的丰度均很高,分别为64.7ind/m3、118.0ind/m3,分别占水母总平均丰度的99.5%和98.0 %.对于优势度较小的优势种:四枝管水母、日本真瘤水母、四手触丝水母,真拟杯水母和锡兰和平水母,由于在个别月份占优势,其丰度高低随种类的不同及所在月份的不同而不同.就丰度水平分布来讲,不同优势种类的分布不同时间有所不同,但其丰度分布大都倾向于以湾顶区、湾西部、湾东北部、东部港口沿岸、黄岛沿岸为密集中心.  相似文献   
997.
东海蟹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依据1998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1999年2月(冬季)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对东海蟹类群落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蟹类优势种有双斑、银光梭子蟹、细点圆趾蟹、长手隆背蟹、日本、武士、锈斑、三疣梭子蟹、泥脚隆背蟹、锐刺长蟹和纤手梭子蟹。其中银光梭子蟹、细点圆趾蟹、双斑和三疣梭子蟹是东海蟹类的主要优势种。常见种是艾氏牛角蟹、红星梭子蟹、绵蟹、变态、光掌、十一刺栗壳蟹、七刺栗壳蟹、象牙长螯蟹、卷折馒头蟹、直额、武装筐形蟹和显著琼娜蟹。种类组成特征方面,冬、春季蟹类少数优势种的优势性明显,秋季优势度种间差异不明显。种类数比较:东海南部最多(57种),中部次之(45种),北部最少(仅37种);不同季节间,春季最多(57种),其次是夏季(53种),秋、冬季较少(仅49种);水深越深的水域,种类数越多。多样性比较:冬、春、秋3季,从北到南,蟹类多样性逐渐增高,且随着水深加深而增大;夏季不同,水深小于40m的浅海多样性指数最高。东海蟹类共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广温广盐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998.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纵向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了3个模型进行比较.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央海盆在被动拉张的地质构造背景下是单向生长的,动态模拟出南海中央海盆在形成过程中的陆缘裂离、海底扩张两个阶段的岩石圈纵向演化过程,并且分析了两个阶段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提出水平的被动拉张力是南海岩石圈纵向演化前两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岩石圈的纵向演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海底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999.
1 Introduction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SWE) are frequent-ly used a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water flows incoastal areas, lakes, estuaries, etc. Thus, they are animportant tool to simulate a variety of problems relat-ed to coast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ecology, etc.(Bermúdez et al., 1998). On the basis of solving theone-dimensional (1D) SWE, Hu et al. (2000) have de-veloped a model capable of simulating storm wavespropagating in the coastal surf zone and overtopping asea wall. Ano…  相似文献   
1000.
1 IntroductionIn January 2003, undisturbed sediments were tak-en from a grid of 22 sampling stations (from 32.5° to37°N, 122° to 125°E) during the cruise of an ecologi-cal survey of the over-winter ground for anchovy inthe Huanghai Sea. Meiofaunal abundance varied from55.3 to 152.0 ind/cm2 [(95.4 ±27.0) ind/cm2], with81% to 93% [(83.1 ±22.7) ind/cm2] of the specimensbeing nematodes. Up to now, twenty-nine species ofmarine nematodes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theHuanghai Sea (Zhang and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