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5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安宁  朱竑 《地理学报》2013,68(12):1702-1713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体如何反映人地关系逐渐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热门话题。1970 年代以来,以Said 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开启了“想象地理”的大门,将后殖民主义研究与地缘政治等地理话题结合起来。本研究援引“东方主义”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剖析美国《时代》杂志对中国地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探讨西方是如何通过其话语体系想象和重塑东方世界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① 《时代》杂志作为全球地方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建构了中国的国家身份,生产了中国的消极地方知识,并通过读者阅读的过程将其传播;② 在中美既有的二元差异基础之上,《时代》杂志话语权力建构了一种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话语策略,将中国与美国分别表述成为落后与先进的形象,并为其政治意图服务;③ 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东方”文本被西方的话语霸权想象、解构和重构。研究弥补了Said 东方学研究在地理学上的缺陷,从想象地理的角度为国家形象的研究注入新的元素,并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更加清楚地认识中美关系等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2.
基于理论旅行视角的人文地理学中想象地理研究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时秀 《地理学报》2018,73(2):261-275
作为批判概念的“想象地理”对地缘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后殖民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本文借用Edward Said“理论旅行”分析框架对想象地理概念引入人文地理学的最初过程及此后想象地理研究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人文地理学对想象地理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历经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语境压力,想象地理概念进入地理学并逐渐发展为南北关系问题和种族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这些研究中,这一概念充分展示了其解释力和批判激情,但同时也逐渐被体制化,进而产生了“体制化问题”——以批判“话语霸权”为目的的想象地理概念反而成为了一种话语霸权,研究者的批判意识逐渐减弱。基于以上梳理,本文指出,对概念和理论所处的历史和情境始终进行批判性审视是保持批判意识的根本。由此引发的进一步思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引介西方概念和理论,但在引介过程中应注意反思自身面临的学术后殖民问题,审视学术研究的历史和情境,始终对概念和理论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与理论特性保持警觉,在西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应有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13.
Abstract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debat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cinematic cartography () by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strategies of digital cinemapping can function as tools of critical spatial practice and urban wayfinding. More specifically,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scope for digital video technologies to reshape, contest and ‘ground’ spaces of urban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patial stories’ these bring into play. Basing my analysis on the mediation of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abduction and murder of the 2-year-old boy James Bulger in 1993, I examine the case as a constellation of spatial narratives within which I weave my own spatial story in the form of a video mapping of the abduction route (in Bootle near Liverpool) and the responses and issues this further mediation has provoke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map-making process are discussed alongside narratives generated by the video on YouTube. The paper argues that, by adopting practices of wayfinding, and by being critically attentive to the ways in which film and video-making practices are also spatial practices, moving image cartographies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lived and embedded spaces of memory, and the hidden or muted spatial stories to which they play host.  相似文献   
114.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22,41(6):1765-1777
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研究以引自西方的外生理论和偏重政治结构的静态视角为主。引入行为主义视角不仅能够强化对政治地理行为的理解和政治地理过程与机理的解释,而且能为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为此,本文总结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提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议题。具体而言: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环境认知和情感/态度;其视角强调对微观机制的分析、偏重可检验的规律总结和对人们主观因素的考量;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为地理学、情感地理学、政治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决策空间是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考察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的直接影响、情感在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基于情感的政治行动合法性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