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4篇
  免费   849篇
  国内免费   1630篇
测绘学   439篇
大气科学   594篇
地球物理   605篇
地质学   4432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99篇
自然地理   181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根据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及结构面发育程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7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不稳定类型为主,8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类型为主,10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稳定类型为主。在大量统计见煤点硬质岩百分含量(k值)的基础上,结合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对各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划分:72煤层以一、二类顶板为主,82、10煤层均以五类顶板为主。综合评价该矿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即Ⅲ类二型。根据研究成果,指出该矿在采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2.
磷处理粉煤灰可作农业土壤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简称CCP或ash)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植物产量的功能。此外,由于它特殊的多孔结构,也可用作吸纳并承载植物养分的载体。用NaH2PO4配制成含磷0.10mol/L浓度的溶液,对采自加拿大西安大略省Sarnia地区Lambton电厂的底灰(bottomash)进行振荡浸渍处理。结果表明,振荡浸渍66h后的粉煤灰中磷含量可达784×10-6。以磷处理粉煤灰、未进行磷处理的粉煤灰和石英砂按比例混合,作为基本生长介质进行玉米种植实验,其中实验配方设计为生长介质中含磷量分别为标准含磷浓度(50×10-6)的10%、25%、50%、75%和100%。生长26、34和46d后分别与不含磷的空白配方、施加含氮-磷-钾为0-20-0标准磷肥并控制磷含量为标准浓度(50×10-6)配方进行生物产量对比。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以磷处理粉煤灰供磷的生长介质,当含磷量为标准浓度的25%至100%时,其植物生长量就比添加标准浓度磷肥的配方好。种植46d后的生物生长量统计结果显示,含磷分别为标准浓度50%、75%和100%的实验介质中,玉米杆的鲜重较施标准磷肥介质中玉米分别增长39.46%、42.73%和46.13%;玉米杆干重依次增加29.71%、13.39%和28.87%;根鲜重平均增加16.62%;根干重平均增加14.03%。上述实验结果启示,粉煤灰可以很好地吸纳承载磷养分,并持续供给植物吸收生长,如果采用吸纳磷(或其他养分)的粉煤灰改良砂质土壤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龙固井田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煤田,位于巨野煤田中部,其首采扩大区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考虑3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受其顶板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影响,因此首先依据三维地震勘探综合解释成果及波阻抗反演解释成果对二者进行定量化,然后对波阻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波阻抗数据和量化后的构造数据具有相同的变化范围及等量贡献。在此距离范围内构造和岩性的权值各为0.5,依此生成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分析3煤层顶板以上10m、20m处的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图可以发现,该区3煤层顶板稳定性比较好。且其稳定性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岩性因素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4.
成矿理论与勘探实践证明,东部一些老矿由于勘探深度、范围的限制以及认识上的局限,在矿区深部、周边仍有一些矿未能发现和查明,其中相当一部分仍具有找矿潜力;而寻找西部新的煤炭资源是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需要。针对中国东西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其地震勘探野外施工方法及资料处理原则有所差异;而资料解释在东部以查明地层赋存形态、煤层赋存范围、构造发育特征为主,西部则以寻找煤系地层波阻抗差异明显、连续性好的反射波组为解释重点。地震勘探技术在中国东西部的二个典型地震时间剖面佐证了其在深部找矿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5.
大泉水-白沙岘矿区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区内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靖远组和上石炭统羊虎沟组,属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可划分为两个沉积旋回。该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组赋存于羊虎沟组,厚1.71~9.00m,沿走向由西向东厚度变小,在大泉水井田可采厚度主要分布在V线以西,其东区段只是零星分布且不可采;在白沙岘井田煤层总厚度为2.99~5.15m,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煤:层组赋存于靖远组,仅分布在大泉水井田,厚1.33~8.88m,沿走向由西向东呈长透镜体状,西段和中段煤层发育较好.V线以东区段煤层变薄并出现无煤区。  相似文献   
66.
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靖远矿区为例,从土地复垦和恢复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系统,选择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地形改造条件(地面坡度、地表破坏程度、改造难易程度)、气候及水文条件(年降雨量、灌溉条件)作为分类及评价因子对复垦潜力进行评价。将采煤沉陷地分为四种潜力区,对每种潜力类型区的复垦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优化设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地的复垦能力以及复垦过程中用地结构的优化作了探讨,以期对当地沉陷地的复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Since cities and towns are places where thos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re 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is greatly interrelated wi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agriculturalization. By means of this kind of interrelationship, Chinese urbanization level may be estimated with the formulas: P1=I1/I0/u0, Pr = N1/N0/u0. The urbaniz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5 stages: the stage at the out set of industrialization (1949-1957); the high-speed urbanization stage (1958-1960); the first counter-urbanization stage (1961-1965); the second counter-urbanization stage (1966-1976); and the high-speed urbanization stage (1978-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are: the industrialization launch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f cities and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quite low capability of urbanization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he in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cities, etc. Before establishing a  相似文献   
68.
Stress concentrations produced by rock deformation due to extraction in underground mines induce seismicity that can take the shape of violent and quite dangerous rockbursts.The hazard evaluation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Bayesian probabilistic synthesis of information determined from mining situations during excavation, with previous and present data from microseismicity and seismoacustics.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s an example of time-dependent on-line seismic hazard evaluation. All results presented were obtained retrospectiely for different underground coal mines in Poland and Czechoslovakia.On leave from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01-452 Warszawa, ul. Ksiecia Janusza 64, Poland.  相似文献   
69.
Onthephysicalmodelofearthquakeprecursorfieldsandthemechanismofprecursors'timespacedistribution──originandevidencesof thestron...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