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181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 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压造山带的单独设类问题,提出了造山带板内、俯冲、碰撞三分方案。针对碰撞造山带,笔者在总结探讨现有分类方案的优点的基础上, 提出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碰撞增生、弧陆碰撞和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四分法方案,其中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是描述陆壳物质形成初期计体拼合聚合过程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32.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代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有大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晋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晋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Ma),古新世中一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34.
The Mascot–Jefferson City (M-JC) Mississippi Valley-type (MVT) deposits are in the Valley and Ridge province of the Appalachian orogen in East Tennessee. They have been a major source of zinc for the USA but their age is uncertain and thus their genesis controversial. About 10 specimens from each of 37 sites have been analysed paleomagnetically using alternating field and thermal step demagnetisation methods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ce methods. The sites sample limestones, dolostones, breccia clasts and sphalerite–dolomite MVT mineralisation from mines in the Lower Ordovician Kingsport and Mascot formations of the Knox Group.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sation (ChRM) is carried by magnetite in the limestones, by both magnetite and pyrrhotite in the dolostones and by pyrrhotite preferentially to magnetite in the mineralisation. Mineralized sites have a more intense ChRM than non-minerali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ineralising and magnetisation event are coeval. Paleomagnetic breccia tests on clasts at the three sites are negative, indicating that their ChRM is post-depositional remagnetisation, and a paleomagnetic fold test is negative, indicating that the ChRM is a remagnetisation, and a post-dates peak Alleghanian deformation. The unit mean ChRM direction for the: (a) limestones gives a paleopole at 129°E, 12°N (dp=18°, dm=26°, N=3), indicating diagenesis formed a secondary chemic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Early Silurian; (b) dolomitic limestones and dolostone host rocks gives a paleopole at 125.3°E, 31.9°N (dp=5.3°, dm=9.4°, N=7), recording regional dolomitisation at 334±14 Ma (1σ); and (c) MVT mineralisation gives a paleopole at 128.7°E, 34.0°N (dp=2.4°, dm=4.4°, N=25), showing that it acquired its primary chemical remanence at 316±8 Ma (1σ). The mineralisation is interpreted to have formed from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either gravity or tectonically driven, after peak Alleghanian deformation in eastern Tennessee with regional dolomitisation of the host rocks occurring as part of a continuum during the 20 Ma prior to and during peak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35.
36.
37.
大型高速滑坡滑动过程中碰撞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次提出了滑坡岩体高速碰撞模型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滑体碰撞解体后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得出了加速块体所占比例基本与滑体体积及碰撞速度无关,而个别块体获得的加速效应与滑坡体积及碰撞速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8.
博格达山晚石炭纪造山活动的变形地质记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博格达古岛弧是天山缝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发育较成熟的山链 ,其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韧性剪切收缩 ;中生代伸展调整及新生代再造山过程。晚古生代的造山活动在博格达山有很好的地质记录 ,并以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带的形成和发育同造山的褶皱构造为特点。剪切变形带内同构造的石英脉中的锆石U PbSHRIMP测年结果与山链中花岗岩、辉长岩年龄颇为一致 (311~ 316Ma) ,这个年龄反映在结束洋盆散聚、碰撞焊接的晚华力西期造山过程中 ,博格达古岛弧内存在一次虽不甚强烈 ,但又较为明显的构造岩浆事件 ,其成因可能与引起石炭纪大规模裂陆式喷发的深部断裂构造重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9.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沉积响应来识别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启动时间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仲巴错江顶群被甄别为碰撞型三角洲沉积,曲下组可能代表了碰撞启动时期的建造,藏南定日的海相白垩-古近系沉积演化,锶和碳同位素变化也支持两大陆碰撞启动时间大约在K/T界线时期,对比喜马拉雅西段碰撞启动时间并考虑大印度北缘失掉的宽度,提出两大陆量可能的碰撞启动时间是65Ma左右。  相似文献   
40.
虚拟加工环境中的工件动态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平面纹理映射的基元立方体构造方法,以之为动态结点建立了动态八叉树结构,实现了支持变精度动态建模的自相似递归算法。该算法确保离正在加工的部位更近的区域有更高的精度,并采用C^ Builder和OpenGL构造了一个集成于虚拟加工环境的可加工工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