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篇
  免费   2095篇
  国内免费   90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3906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许志琴  李海兵  吴忠良 《地质学报》2008,82(12):1613-1622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震撼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及其余震尚在继续的特殊时期,快速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科学钻探(WFSD),是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继续对余震进行有效监控以及提高地震监视和预警的能力的极佳机遇。2008年11月6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开工典礼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举行,标志着地震机制的研究跨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对科学钻孔的直接取样,多学科观测和测试,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组分、结构和构造属性,重塑地震断裂带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为提高未来地震的监测、预报或预警能力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92.
钻探参数数据智能采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景祥  丁健 《探矿工程》2008,35(1):36-39
详细介绍了最新研制成功的智能钻探测控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特点、结构、参数设置方法以及测试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3.
向军文  刘强  隆东 《探矿工程》2008,35(11):7-9
通过对空气正循环水平井的注气量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实际注气量应是满足关键点处最小动能时,将井底理论计算压力扩大17倍以后所对应的注气量,这对实际钻井前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多年来,天津地热钻井技术不断发展。天津市地热井施工最深达4041 m,最高井口温度105 ℃,自流水量300 m3/h。针对天津地区不同热储层的钻井工艺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95.
陈修星  冯杨文  侯锦  赵晓俐 《探矿工程》2008,35(11):10-12,16
结合大渡河黄金坪电站深厚覆盖层帷幕灌浆试验项目需要,对深厚覆盖层跟76 m深套管护壁钻进这一高难度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并提出两级跟管的钻孔结构,圆满实现了试验灌浆孔非灌段跟76 m深套管的目标,为今后类似工程跟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了Mg_2B_2O_5晶须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在3.5%NaCl溶液中的开路电位、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研究了晶须体积分数对镁合金基体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和XRD表征了腐蚀后复合材料表面的微观形貌和相组成。结果表明,随着Mg_2B_2O_5晶须体积分数的增加,AZ91D镁基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逐渐提高。当硼酸镁晶须的体积分数为35%时,材料的自腐蚀电位提高0.2V以上,自腐蚀流密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SEM测试表明,复合材料表面生成了一层晶须增韧的腐蚀钝化膜,对基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北京西北活动构造定量资料与未来强震地点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阐述北京西北的活动构造定量数据及其精度,用确定性方法、概率方法和综合评分方法,通过排队,比较出北京西北及邻近地区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地点,讨论预测结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显示,未来强震最危险的断裂段为:阳原盆地南缘断裂B段和A段、延矾盆地的燕水段、宣化盆地南缘断裂、怀安镇南缘断裂东段和阳高——天镇北缘断裂东段等段落.亦即阳原-深井盆地为最危险区;天镇-怀安镇-宣化盆地为次危险区;万全-张家口和蔚县东北-矾山西南为更次危险区.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计算对比,说明钻井过程的钻屑量,泥浆泵与钻杆的级配问题及钻井过程团相含量高的危害,对固相含量的要求,提出控制固相含量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999.
介绍了南极冰钻的科学意义以及世界各国如原苏联、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家施工冰钻的情况;重点阐述了俄罗斯南极冰钻的先进技术以及所采用的КЗМС-112型电缆式机械取芯钻具的结构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00.
All explanations of the high-conductivity layers (HCL) found by magnetotellurics in the middle or lower crust incorporate a mixture of a low-conductivity rock matrix and a highly conductive phase, for example graphite or saline fluids. In most cases the bulk conductivity of the mixture does not depend on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rock matrix but rather (1) on the amount of high-conductivity material and, in particular, (2) on its geometry. The latter i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by the parameter 'electrical connectivity'. Decomposition of the observed bulk conductivity of the mixture into these two parameters results in an ill-posed problem. Even if anisotropy occurs in the HCL, three output parameters (highly conductive phase fraction, connectivity with respect to the X direction, connectivity with respect to the Y direction) have to be estimated from the two bulk conductivities of the anisotropic HCL. Th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provided if instead of single-site data the conductivities from many field sites are evaluated: a sampl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ductivity can then be obtained. Ensembles of random networks are used to create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which match the empir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to some extent. The use of random resistor networks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established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wo-phase systems, such as percolation theory and 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 approach. Models of embedded networks explai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small' anisotropy (2-3) on the laboratory scale and large anisotropy (10-100) found 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surveys encompassing volumes of several cubic kilometres. Strong anisotropy can indicate low electrical connectivity, and a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a network stays close to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