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7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745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536篇
地球物理   905篇
地质学   1229篇
海洋学   743篇
天文学   152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62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俯伪斜分段密集采煤法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俯伪斜分段密集采煤法,作为一种较新的采煤方法,在我国技术上还不很成熟,因此,首次针对京煤集团木城涧矿大台井的地质条件和赋煤状况,通过简化建立三维立体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了该矿煤层顶底板在开采前后运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层倾角、推采距离和开采巷道数三者是影响煤层顶底板运动规律的重要因素,得到了表征顶底板运动规律的顶底板法向最大应力和法向最大位移与三影响因素关系曲线,详细阐述了三影响因素下的煤层顶底板运动规律;同时,对现场开采中支撑压力大小,特别是在三影响因素下,超前支撑压力的作用范围与应力峰值位置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总结了其影响规律;最后,指出了该数值分析方法对现场开采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右江盆地流体运移过程中成矿与成藏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才富  胡建武 《地球学报》2003,24(5):423-428
右江盆地裂陷期和坳陷早期的沉积物提供研究区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与流体。成矿物质与烃类在盆地流体中沿以二叠纪生物礁为核心的断层、浊积岩及不整合面组成的三维输导体系向盆地边缘及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运移。由于烃类物质与盐水体系密度的差异,使烃类物质与成矿物质差异聚集于不同的圈闭中形成流体藏。流体矿藏的破坏是导致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的直接原因。构造活动、风化剥蚀及流体压裂均可导致流体矿藏破坏,其中燕山构造运动是该区流体藏破坏的主要原因,因而亦是该区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本文从盆地流体运移、演化的角度证明,该区古油藏是盆地裂陷与坳陷阶段流体聚集的产物,而矿床则是盆地挤压抬升阶段流体藏破坏、流体散失的结果。研究成果表明,金矿与油气是同一盆地流体在其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这对在盆地中寻找相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3.
124.
新疆天山山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1年6、7月份在新疆天山山区两个取样点取得的冰核资料,计算了山区中的冰核浓度,研究了冰核平均浓度日变化、日际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天山山区冰核浓度与一些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可能原因。得出以下结论:天山山区的大气冰核主要来源于地面土壤,比较缺乏;冰核浓度易受气象因子、地表状况的影响,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25.
论边界层中的大气扩散PDF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大海  朱蓉  李宗恺 《气象学报》1997,55(6):670-680
基于大气扩散K理论,用作为风速脉动均方差和拉氏时间尺度函数的湍流交换系数,得到了直接利用风速脉动几率密度而不用扩散参数的大气扩散PDF模式。分别研究了对流边界层上升气流区与下降区垂直速度的统计特征,求得双正态PDF模式。在给定CBL自身参数如对流特征速度w*,顶高hi和源高度上的平均风速时,该模式计算出的无量纲浓度分布与室内外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6.
刘伟 《地质论评》1997,43(5):465-475
新疆阿拉尔花岗岩的微量元素比相关图显示了线性样点列与幂函数曲线形式的样点列相 复杂图型。该图型用简单混合或者单一结果分异模型都不能解释。本文建立了混合-结晶分异复合过程的微量元素综合效应模型。模型1:从初始混合线引起害虫函数曲线束形式的结晶分异线。特殊情况有结晶分异线简化为通过原点的直线束形式或者与初始混合线重合。  相似文献   
127.
大气氡测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大气中氡的来源,并着重讨论了测量大气氡浓度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放射性环境的评价及防止,避免氡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8.
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讨论了松辽盆地的地质背景、铀源条件、铀矿化异常与岩相古地理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的关系,介绍了该盆地后期改造的特征、后期改造的动力条件及铀元素的再分配,探讨了铀矿化异常与复合砂体、氧化还原条件及剥蚀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铀成矿远景地区,选出找矿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129.
For normally consolidated clay,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time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coefficient of consolidation from piezocone test results. However, depending on assumptions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 it could vary considerably, even for a specific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In this paper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a consistent coefficient of consolidation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an optimum design technique over all ranges of the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Initial excess por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to be capable of being obtained by the successive spherical cavity expansion theory. The dissipation of pore pressure is simulated by means of a two-dimensional linear-uncoupled axi-symmetric consolidation analysis. The minimiz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measured and predicted excess pore pressure was carried out by the BFGS unconstrained optimum design algorithm with a one-dimensional golden section search technique. By analyzing numerical examples and in-situ test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opted optimum design technique gives consistent and converg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130.
The downhole vertical accelerometer array VSAP near Paducah, KY, consists of three-component accelerometers at the surface, the top of the McNairy Formation (−41 m), and the top of the Paleozoic bedrock (—99 m). The array is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Mississippi Embayment, and it was installed to verify the ground-motion modeling for the site, assuming a significant earthquake in the New Madrid Seismic Zone. Accelerograms from 4.2 and 2.0 mb earthquakes were used to check aspects of the modeling pertaining to linear behavior of the soil column, and to review the soil column models derived by drilling and geotechnical methods and through the use of high-resolution P- and SH-wave seismic refraction in reflection technique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for the linear case the soil column models derived by the two techniques are equivalent, a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boundary in the soil column, with respect to amplification of the ground motions, i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limestone bedrock and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