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12篇
  免费   6045篇
  国内免费   7567篇
测绘学   3408篇
大气科学   4506篇
地球物理   6089篇
地质学   19991篇
海洋学   4039篇
天文学   3362篇
综合类   2376篇
自然地理   5853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1195篇
  2021年   1387篇
  2020年   1262篇
  2019年   1676篇
  2018年   1164篇
  2017年   1391篇
  2016年   1415篇
  2015年   1583篇
  2014年   2023篇
  2013年   2025篇
  2012年   2158篇
  2011年   2285篇
  2010年   1989篇
  2009年   2501篇
  2008年   2413篇
  2007年   2533篇
  2006年   2440篇
  2005年   2327篇
  2004年   2027篇
  2003年   1950篇
  2002年   1634篇
  2001年   1463篇
  2000年   1486篇
  1999年   1302篇
  1998年   1118篇
  1997年   792篇
  1996年   661篇
  1995年   570篇
  1994年   520篇
  1993年   435篇
  1992年   308篇
  1991年   274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120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272.
地学在近海渔业管理中的应用虽是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但已向人们展示了它令人振奋的成果。通过分析地学成果的获取、表达及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情况,介绍了加拿大地学专家如何成功地将地学成果应用于指导近海渔业捕捞,以及如何利用地学知识评价不同捕捞器材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3.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走滑构造带,对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NNW向NW到NWW的变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方式逐步从中生代左行走滑-左行斜向滑动过渡到早第三纪以左行斜向-倾向滑动,晚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倾滑-右行斜向滑动-右行走滑。走滑活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演变过程。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方式的演变,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逐渐向北迁移,其中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生代盆地,中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叠加盆地,中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早第三纪盆地。每个盆地都经历了拉分(伸展)裂陷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此外,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不同区段因其走向变化导致局部应力场变化,在增压弯曲部位发生会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从而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274.
Porewater nutrient dynamics during emersion and immersion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in a eutrophic intertidal sandflat of Tokyo Bay, Japan, to elucidate the role of emersion and immersion in solute transport and microbial processes. The water content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following emersion, suggesting that advective solute transport caused by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was negligible. The rate of change in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top 10 mm of sediments ranged from −6.6 to 4.8 μmol N l−1 bulk sed. h−1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of emersion. Steep nutri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generated diffusive flux of nutrients directed downwards into deeper sediments, which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observed rates of change in porewater nutrient concentration for several cases. Microbial nitrate reduction within the subsurface sediment appeared to be 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 downward diffusive flux of nitrate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timulation of estimated nitrate production rate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in proportion to the emersion time indicates that oxygenation due to emersion caused changes in the sediment redox environment and affected the nitrification and/or nitrate reduction rates. The nitrate and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pools in the top 10 mm of sediment decreased markedly during immersion (up to 68% for nitrate and up to 44% for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however, this result could not be solely explained by molecular diffusion.  相似文献   
275.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于对温盐资料和少数测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有了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东中国海环流是由一个气旋式的“流涡”组成,东侧主要是北上的黑潮-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西侧为南下的沿岸流系。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某些局部区域外,上述海域主要流系的冬、夏季分布形式比较相似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胡敦欣等,1993)。但本文所研究海域正处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过渡季节(春、秋季)风向多变,风力减弱;海洋热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混合强,而夏季层化明显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东中国海环流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国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逐步展开,并已成为研究环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但由于数值模式本身以及计算方案的缺陷(如有些学者用固定的风场、温盐场对东中国海环流进行诊断模拟等)和观测资料的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难以得到验证,渤、黄、东海的环流研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争议,以待澄清。例如,台湾暖流的来源、流径;对马暖流的来源;夏季黄海暖流的流径以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等均有不同的论述。对黄、东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工作也较少,多用冬、夏典型月份的风场强迫积分至稳定态,给出冬、夏季环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维环流模式很难在1个月内达到稳定态,尤其是夏季层化明显、风力减弱的情况下,非常定风场的影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案,用年循环风场和海面热通量场为外强迫,对渤、黄、东海的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76.
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模式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黄、渤海无机氮的收支状况,首次提出了黄、渤海无机氮的稳态收支模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沉降、陆源输入和海底输入的无机氮通量分别占黄、渤海无机氮浮游植物总需求量的3%、4%和12%。无机氮的外部输入约占总需求量的1/5,其他部分则由水柱中的内部再循环(再生)供给。  相似文献   
277.
There is a low nutrient level in the Aoshan Bay. In June 1999, the chemical adjustmentand control experiment was made in the Aoshan Bay. Following tracts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efore the experiment and on the 1st, 2nd, 4th, 5th, 6th and 45th day/after the experiment. While the variance of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the replacement of superior species an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Aoshan Bay rises gradually after the experiment. Ceratium macroceros Cleve of pyrophyta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before the experiment, its dominant index was 37.7%. Six days after the experiment, its dominant index dropped to 17.6% . Meanwhile the dominant index of Asterionella japanics Cleve rose from 7.1% to 39.2% , it became the first dominant species. Forty-five days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Aoshan Bay was 5.15 to 137.32 times more than that in 1997.  相似文献   
278.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8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隆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的分布,也显示了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研究区表层沉积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吕宋镐的风化产物只起次要作用,且其分布主要受与离岸距离远近和海流相关的搬运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279.
对1999年9~10月采自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的19份表层海水样品的Ra同位素分析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中的^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分别介于0.67~0.92、0.08~0.30Bq/m^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74、0.11Bq/m^3.^226Ra/^228Ra)A.R.活度比的变化范围为0.11~0.44,平均值为0.19.上述数值明显低于近岸海域水体的相应值,表现为典型的开阔大洋水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的特征看,研究海域Ra同位素含量与^226Ra/^228Ra)A.R.值均呈均匀分布态势.将本研究结果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本研究获得的^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比20世纪60~80年代得到的数据来得低,可能与水体层化作用加强导致的Ra补充量的减少以及生物生产力升高导致的Ra迁出量的增加有关.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中Ra同位素的时间变化与文献报道的该海域叶绿素a、硅酸盐、磷酸盐含量与初级生产力的历史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280.
运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电化学脱盐处理对钢样-砂浆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电化学脱盐处理后,钢样-砂浆界面的微观形貌特征与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