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4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357篇
地质学   1403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81.
内蒙古中部发育的三条蛇绿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温都尔庙和巴彦敖包-交其尔两个蛇绿岩带中变质玄武岩的元素和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苏右旗温都尔庙碱性玄武岩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板内和大陆裂谷区玄武岩的特征,可能代表了600Ma 左右,温都尔庙地区开始发育的新洋盆。采自苏左旗的巴彦敖包-交其尔玄武岩分为两类,一类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呈洋岛玄武岩特征;另一类具有明显的 Nb、Ta 负异常,显示大洋岛弧玄武岩特征,洋岛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曾经发育洋盆,大洋岛弧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内部有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将本文的古亚洲洋洋岛玄武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提斯洋岛玄武岩进行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古亚洲洋的洋岛玄武岩显示高 U/Pb(HU)和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省的特征,而特提斯洋岛玄武岩属于印度洋省。这些说明古亚洲洋地幔域与特提斯地幔域是两个独立的构造域,它们代表了长期演化的两个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域。  相似文献   
182.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岩体为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等,为海西中期侵入岩体,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71~0.78,NK/A为0.8~0.89,为偏铝质钙碱性花岗岩.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Eu弱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亏损,富Sr,La/Yb值相对低.多种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综合图解分析表明,该岩体为I型花岗岩,与达拉布特断裂西侧同时期的庙尔沟A型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区别,盆地具有较为年轻的地壳基底.克拉玛依岩体为岛弧花岗岩,晚石炭世准噶尔地区仍存在着洋盆体制.  相似文献   
183.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的GPS运动速度场,研究了其中的7个亚板块和14个构造块体的变形状态,并做了动力学解释。研究中,构造了一种运动-变形模型来提取观测数据中的变形信息。结果表明:南北构造带东西两侧应变状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西部各亚板块或块体的主应变量值从约4.5×10-8.a-1到约1.3×10-8.a-1,东部则从约3.0×10-.8a-1到约0.4×10-.8a-1,表明东西两部应变量值有较大的落差,并且主压应变方向从西部的北北东向逐步转到东部北东东向。南北构造带表现为其不同段落的各块体的变形趋势和量级都有显著不同。川滇块体是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位,变形量较大,主压应变为3.4×10-8.a-1,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在川滇块体造成了较大变形。中国北部地区向东西两个方向运动,塔里木块体、准噶尔块体、天山块体向西,柴达木-祁连山块体、阿拉善块体向东。这种推挤力和太平洋板块阻碍、遏制作用,造成了华北块体、鄂尔多斯块体以拉张为主的应变和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84.
西安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61—2003年西安站和周围4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利用西安站与周围4站气温距平滑动平均变化趋势的差异, 发现该站平均气温有两个明显的上升期, 热岛效应使西安站平均升温1.07 ℃, 并建立了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分离了气候变暖过程中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作用。  相似文献   
185.
从不同的陆面资料看城市化对北京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晓燕  刘伟东 《气象学报》2006,64(4):527-536
2004年7月10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该次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造成的,整个大环流形势给暴雨的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分析近地面的特征场发现,在降水发生前1—2h,北京城区存在一个暖中心,其温度比周边地区高出2—3℃,存在明显的热岛现象。该城市热岛现象的出现,使得城区的气压相对较低,郊区有较冷空气向城区辐合,有利于城区产生上升运动,形成对流降水。另外,对该次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了最新的陆面资料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没有使用最新的陆面资料的模拟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对该次强降水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6.
This study focuses on using remote sensing for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 18 mega cities in both temperate and tropical climate regions. Least-clouded day- and night-scenes of TERRA/MODIS acquired between 2001 and 2003 were selected to generate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LST) maps. Spatial patterns of UHIs for each city were examined over its diurnal cycle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A Gaussian approximation was applied in order to quantify spatial extents and magnitude of individual UHIs for inter-city comparison. To reveal relationship of UHIs with surface properties, UHI patterns were analyzed in association with urban vegetation covers and surface energy fluxes derived from high-resolution Landsat ETM+ data. This study provides a generalized picture on the UHI phenomena in the Asian region and the findings can be used to guide further study integrating satellite high-resolution thermal data with land-surface modeling and meso-scale climatic model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local climate in Asia.  相似文献   
187.
New U–Pb age-data from zircons separated from a Northland ophiolite gabbro yield a mean 206Pb/238U age of 31.6 ± 0.2 Ma, providing support for a recently determined 28.3 ± 0.2 Ma SHRIMP age of an associated plagiogranite and  29–26 Ma 40Ar/39Ar ages (n = 9) of basalts of the ophiolite. Elsewhere, Miocene arc-related calc-alkaline andesite dikes which intrude the ophiolitic rocks contain zircons which yield mean 206Pb/238U ages of 20.1 ± 0.2 and 19.8 ± 0.2 Ma. The ophiolite gabbro and the andesites both contain rare inherited zircons ranging from 122–104 Ma. The Early Cretaceous zircons in the arc andesites are interpreted as xenocrysts from the Mt. Camel basement terrane through which magmas of the Northland Miocene arc lavas erupted. The inherited zircons in the ophiolite gabbros suggest that a small fraction of this basemen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uboceanic mantle by subduction and mixed with mantle melts during ophiolite formation.

We postulate that the tholeiitic suite of the ophiolite represents the crustal segment of SSZ lithosphere (SSZL) generated in the southern South Fiji Basin (SFB) at a northeast-dipping subduction zone that was initiated at about 35 Ma. The subduction zone nucleated along a pre-existing transform boundary separating circa 45–20 Ma oceanic lithosphere to the north and west of the Northland Peninsula from nascent back arc basin lithosphere of the SFB. Construction of the SSZL propagated southward along the transform boundary as the SFB continued to unzip to the southeast. After subduction of a large por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by about 26 Ma and collision of the SSZL with New Zealand, compression between the Australian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as taken up along a new southwest-dipping subduction zone behind the SSZL. Renewed volcanism began in the oceanic forearc at 25 Ma producing boninitic-like, SSZ and within-plate alkalic and calc-alkaline rocks. Rocks of these types temporally overlap ophiolite emplacement and subsequent Miocene continental arc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88.
基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利用2005年5月6日的TM数据反演北京市区的实际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区的热环境特征、热岛分布的位置。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地形特征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热岛分布具有环状和带状分布特征,高程较低处和坡度较小处更容易形成热岛中心,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热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9.
中天山东段古生代淡色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吐鲁番地区底坎尔南的中天山构造带,新发现含电气石和石榴石的淡色花岗岩侵入于富铝泥质片岩系中。SHRIMP U—Pb 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不晚于354±16Ma,同时还给出了600~1200Ma 的原岩继承锆石年龄。淡色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形成年龄的确定,表明中天山在354Ma 前具有与陆缘弧背景相似的构造环境,并在354Ma 前完成碰撞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古生代天山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0.
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50 km的深度范围内,VSH>VSV的各向异性体占主导地位,反映出在地球的浅部岩石圈内的水平应力作用及软流圈顶部物质的水平向流动对各向异性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在大陆地区,各向异性的强度随深度有显著变化.上地壳和上地幔盖层中的各向异性普遍较弱,而在流变性较强的下地壳和软流圈存在较大范围的各向异性.这一现象说明下地壳在岩石圈变形中可能有解耦作用.(2)在大于200 km深度的软流圈下部主要表现为VSH<VSV的各向异性,说明地幔物质垂直运动相对占优势地位.(3)在中国大陆东部可以看出一个大致趋势:在构造比较稳定的地区,岩石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比较显著,而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较弱;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占主导地位.(4)印度板块低角度向青藏高原下俯冲影响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各向异性的特征.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水平挤压中国西部大陆,使得物质定向重结晶,从而在岩石圈下部产生显著的VSH>VSV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