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3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82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3732篇
海洋学   42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2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2.
藏东吉塘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察雅县吉塘镇澜沧江以西的酉西和泄巴发现冰海杂砾岩,是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东首次发现的冈瓦纳相沉积岩,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相同,而吉塘镇澜沧江以东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则是典型扬子型的。冰海杂砾岩的分布范围大致代表冈瓦纳大陆塔尔切尔冰期影响的空间,并具有时代对比价值。这些资料可能说明一个事实,藏东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的东部边界为北澜沧江断裂带。  相似文献   
63.
选择辽西为中心,以近东西向延伸800km的辽蒙地质走廊为研究区,通过年代学研究,确认130Ma以来的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对称分布的时空格局,具有“中间老、两侧新”的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软流圈来源的岩浆向东西两侧侧向流动,岩浆来源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提出“软流圈底辟体上涌和水平侧向流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64.
演化中的裂谷带——五大连池火山岩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新生代火山岩带是一条富钾火山岩带。文中重点论述了以下4点内容:(1)火山岩及其包体中存在典型的地幔交代作用;(2)根据火山岩K2O/Na2O比值勾画出富钾火山岩带范围;(3)地幔气体的绝热膨胀导致"冷泉和冻土现象";(4)地震活动的现状。论证了NNW走向的五大连池火山岩带是新生代初始的大陆裂谷,它们切穿了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进一步从岩浆演化的趋势认为五大连池裂谷带将持续演化而不会夭折。  相似文献   
65.
伊舒地堑方正断陷新安村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岩心、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查明了伊舒地堑方正断陷新安村组沉积微相特征.结果表明,方正断陷新安村组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滨浅湖砂质滩坝、泥质滩坝.在平面上沿北西部断裂向断陷中间依次过渡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湖泊相,部分区域发育湖底扇;沿南东部断裂向断裂中间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在北部发育,湖泊相在南部和中部发育。  相似文献   
66.
TheEpi┐continentalarcofSoutheastChinaandrelevantearthquakesJIA-WEIXU(徐嘉炜)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HefeiU...  相似文献   
67.
赣东北鹅湖岭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巫建华 《地层学杂志》1996,20(2):153-160
在分析赣东北鹅湖岭组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地层划分现状及产生分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岩性、岩相为划分依据,将鹅湖岭组与喷发相相对应,将其下界、上界分别置于沉积喷发相与喷发相、喷发相与喷发沉积相的相变界面上。从而将北京地质学院指定的打鼓顶组建组剖面上的"打鼓顶组"并入鹅湖岭组;将赣东北其它地区的鹅湖岭组下界由安山岩层顶界处上移至安山岩层之上灰绿色砂岩层的顶界处,将铅山一上饶一带鹅湖岭组上界下移至原鹅湖岭组上部的底界处。  相似文献   
68.
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别山榴辉岩由辉长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少量泥灰质经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大别地块可划分出四个形成条件不同的榴辉岩区,它们代表一种构造-岩石组合体。片麻岩杂岩中各种高压变质岩类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过程。二者变质作用P-T参数的差异归因于抬升过程中退变质反应速度的不同。不同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的一致性表明,大别杂岩现今所展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的。高压榴辉岩-片麻岩杂岩的产生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69.
Contents of 13C in kerogens and carbonates in 21 samples from a core of the MAX borehole, Mulhouse Evaporite Basin, range from -27.3 to -23.5 and -3.7 to -1.8% vs PDB, respectively. Organic nitrogen in the same samples is enriched in 15N relative to atmospheric N2 by 12.2-15.7%. Hydrogen indices and delta values for kerogens vary systematically with facies, averaging 493 mg HC/g Corg and -25.7% in the most saline facies (dominated by inputs from aquatic sources) and 267 mg HC/g Corg and -23.7% in the least saline facies (50/50 aquatic/terrigenous). Values of delta were measured for individual aliphatic hydrocarbons from three samples representing three different organic facies. For all samples, terrigenous inputs were unusually rich in 13C, the estimated delta value for bulk terrigenous debris, apparently derived partly from CAM plants, being -22.5%. In the most saline facies, isotopic evidence indicates the mixing of 13C-depleted products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with 13C-enriched products of halotolerant eukaryotic algae. At lower salinities, a change in the producer community is marked by a decrease in the 13C content of algal lipids. The content of 13C in algal lipids increases in the least saline facies, due either to succession of different organisms or to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CO2.  相似文献   
70.
福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岐  郑云钦 《福建地质》1993,12(4):300-319
笔者总结了福建省石炭纪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在详尽的相分析基础上对该纪地层进行了相系、相、亚相及微相的划分,并按“优势相”的原则分期编制了林地期、黄龙期及船山期的岩相古地理图。笔者采用“相、层、位”控矿观点对石炭纪的矿产成因及成矿规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