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461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78篇
地质学   1406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平台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数字海图产品不断的生产完善,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逐渐成为工作的重心,而这项任务的核心是符合S-57数据传输标准及S-52电子海图模式的显示平台的研制,以此为基础才能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CDIS。在研究电子海图国际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技术实践,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平台,为我国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ECDIS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2.
利用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151个样品中黏土矿物的测试数据,计算了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的平均值并编制分布图,据此分析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47%、19%、17%和16%。高岭石含量分布具有北部低、南部高的特点,与之对应的是蒙脱石矿物含量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分布规律不甚明显。前者呈现北部略高、南部稍低的分布趋势,含量变化起伏较大;后者的含量变化呈西北陆坡区稍偏低,其他部位含量分布均匀的趋势。伊利石/高岭石含量的比值变化与高岭石含量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黏土矿物含量的分布规律来看,控制本区黏土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的搬运和输送、水动力条件变化、海底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环境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3.
针对点容量计算中混合区限制的要求,采用了动量积分法、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差分法,分别对污水排放后可能引起的近区、过渡区和远区的污水浓度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就一定的限制性条件对容量点近区、高浓度混合区及容量点远区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在大亚湾水容量计算及污水排海规划中的应用表明,该法具有计算机时较省、精度相对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4.
淤泥质潮流深槽最大冲刷深度的一个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概念模式方法计算了淤泥质潮流深槽的最大深度,探讨了涨落潮流速、涨落潮历时、深槽淤泥质物质粒径、深槽顶底部原始深度、水道长度等因素对潮流深槽最大深度的影响。概念模式的假设条件是:(1)深槽形态为长方体,底部纵向坡度为0;(2)沉积物粒径无垂向变化;(3)只考虑潮流作用的影响,涨、落潮流速在时间序列上呈正弦分布;(4)不考虑细颗粒物质的粘性和絮凝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涨、落潮历时对深槽最大深度的影响很小。(2)优势潮流流速与最大深槽深度之间存在着幂函数关系。(3)深槽的底质粒径、深槽的长度均与最大冲刷深度呈正相关关系。(4)深槽顶部水深与最大深度呈负相关关系。(5)由于潮汐水道深度与潮流流速和沉积物侵蚀强度之间具有负反馈关系,因此水道冲刷存在着一个极限,即最终可以达到均衡状态。潮流深槽的均衡态特征和达到均衡态所需的时间可运用沉积动力学方法来确定;同时,若应用深槽的真实参数,进一步减少模型的假设条件,可望使该模型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济阳坳陷古近系多级控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古近系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断陷类型;②构造带类型;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不同类型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相差较大,在不同规模箕状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也具有差异性。同时,断陷类型控制着构造带的发育,构造带类型又决定着坡折带的发育部位,坡折带类型则影响着湖盆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而沉积相类型对砂体的特征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显然济阳坳陷砂岩体的形成和分布遵循“多级控砂”的特征,5种因素共同影响并逐级控制着砂岩体在断陷湖盆中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16.
姚盼  王杰  林文旺  曾兰华  陈仁容 《冰川冻土》2022,44(4):1260-1269
确定冰川侵蚀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仅对深入认识冰川侵蚀的物理机制和理解冰川作用区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探讨构造、气候、地形间相互关系的根本。然而,以往的学者仅在构造活动略单一的区域研究冰川侵蚀的主控因素,致使对构造的影响认识不足,那么,构造是否是冰川侵蚀的主控因素呢?又是如何作用于冰川侵蚀?北天山第四纪冰川作用规模巨大,留下了丰富的冰川遗迹,其气候与构造条件也多样,因而成为探讨上述问题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北天山北坡自西向东选取了7个冰川流域,基于每个流域的Hkr值和冰川侵蚀影响因子的定性定量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冰川侵蚀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天山各流域冰川侵蚀自西向东有减小趋势,该变化趋势是构造、气候、地形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山顶高度和降水对冰川侵蚀的影响最显著,两者均通过对冰川规模施加作用来控制冰川侵蚀,而构造也可能通过影响顶点高程、积累区面积、冰川规模,进而作用于冰川侵蚀,但是其是否发挥主要作用有待进一步认识。因此,冰川规模可能才是导致北天山各冰川流域侵蚀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7.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标准化、信息安全、运营机制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阐述了相关行业部门协作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8.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我国饮水安全与北方缺水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战略研究》及《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中的调查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体分布特征及 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按照中部、东部和西部划分,饮水不安全人口在数量上中部多东部少,中部为1.4 亿人,东部为0.7 亿人;在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上,西部多东部少,西部为40%,东部为27%。饮用高氟、苦咸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以及水量缺乏等不同类型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特点各不相同,高氟水主要在华北地区,在天津饮用高 氟水人口占不安全人口的70%;饮用污染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青海西藏以东大部分区域。进一步分析讨论了不同饮水安全问题(高氟、高砷、污染水、水量缺乏等) 的成因及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严格防治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加 强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制定应急机制和预案等一系列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的 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9.
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样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渤海湾盆地内黄骅坳陷等潜山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结合周缘隆起区露头区野外构造考察,对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主要发育的拉张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负反转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等5种进行了研究,这些构造在南北向上大致以沧东断裂、北西西向上大致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为界分为六个区,不同区之间的构造线走向及构造样式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的这种构造样式分布格局可能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的扬子板块先后闭合碰撞以及燕山中、晚期滨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和深部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0.
Ferromanganese nodules and crusts contain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REE) and yttrium(REY),wi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exploit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land-based REY resources.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geochemical approach,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REY in the ferromanganese nodul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Y contents in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show a clear geographic regularity.Total REY contents range from 69.1×10~(–6) to 2 919.4×10~(–6),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 459.5×10~(–6).Especially,the enrichment rate of Ce content is high,accounting for almost 60% of the total REY.This REE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sorption of ferromanganese oxides and clay minerals in the nodules and crusts.Moreover,the total REY are higher in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of hydrogenous origin than of diagenetic origin.Finally,Light REE(LREE) and heavy REE(HREE) oxides of the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ades: non-enriched type,weakly enriched type,enriched type,and extremely enriched type.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rare earth resources,the Xisha and Zhongsha platform-central deep basin areas show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se rare earth me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