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89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263篇
海洋学   86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Permea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the design of hydraulic backfilling of mine stopes. A simple and reproducible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preparing reconstituted hydraulic fill sample in the laboratory,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hydraulic fill in the mine stope, replicating the slurry sedimentation process taking place in the mine. Constant head and falling head permeabil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amples, giving consistent results. A brick permeameter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ous barricade bricks under one-dimensional flow, simulating the flow conditions in the mine.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brick and the results showed very good agreement. This is the first rational attempt to measur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orous barricade bricks that are used to close the horizontal access drives in the mines, thus retaining the hydraulic fill. The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barricade brick is about two to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hydraulic fill.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在新疆巴喀勒萨依地区发现一套含少量火山碎屑岩的含铜砂岩地层,由于该地层位于近东西向的断裂夹块中,其含矿层位的确定就成了难题。在该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腕足类、珊瑚、腹足类、植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时代属晚石炭世晚期。介绍了巴喀勒萨依地区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含铜砂岩剖面及铜矿特征,并获得铜资源量19 797 t,银铜资源量371 t,提出了该区铜、银富集在红色含铜砂岩中有机质聚集处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3.
1IntroductionQuite a number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havebeen found in the Cenozoic alkali-intrusions along theJinshajiang-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zone,whichconstitute the Cenozoic ore belt in China.The Cenozo-ic alkali-intrusive rocks are similar in…  相似文献   
34.
陕西穆家庄铜矿床后生成矿作用的流体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尽管秦岭泥盆系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均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柞山地区却有别于风太地区,具有独特的铜矿成矿背景。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了后生成矿流体的两阶段流体演化过程:第一阶段的成矿流体为中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含CO2的NaCl—H2O流体。均一温度为190-265℃,盐度12.5~35.34(w1%NaCl),压力12.8~21.3MPa,在同地寄主矿物中均一温度变化小,而盐度变化极大,是岩浆流体沸腾的产物;第二阶段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岩浆期后热液NaCl-H2O流体。均一温度为300~350℃,盐度7.4~41.59(w1%NaCl),压力10.8~19.3MPa。反映了岩浆期后热液流体的二次沸腾。应用流体地球化学的综合方法(包裹体流体组成、演化)识别出后生交代流体性质。穆家庄铜矿的成矿流体第一阶段为岩浆水,第二阶段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加部分地层水(建造水)。氢氧同位素分析也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35.
岩石、土壤样品中210Po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学 《铀矿地质》2005,21(4):248-256
研究了以铜箔为镀片时,自沉积总α计数法定量测定岩石、土壤样品中210Po的最佳制源环境、同位素的干扰和去除、共存元素的允许量以及适宜的溶(熔)矿方法,同时研究了银、铜两种镀片的区别。试验发现,当盐酸浓度为2.0mol/L,恒温80℃,振荡频率为180次/min、振程20mm时,制源2.0h,210Po自镀回收率在99.6%~100.4%之间,210Po加入量与α净计数率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放置衰变法可以消除212Bi和218Po等短半衰期核素对210Po测量产生的影响,Vc存在时其它共存元素不干扰测定。方法配合HNO3HFHClO4溶矿(对复杂试样酸溶后的不溶渣,再进行碱熔),全程回收率为99.5%~100.4%。  相似文献   
36.
武山铜矿北矿带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武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铁、金成矿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武山铜矿北矿带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沉积成因系列与热液成因系列两大类,从而进一步证明武山铜矿北矿带为在正常沉积基础上,由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37.
新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带及其大地构造格局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哈密南部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构成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其中成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同位素年龄为369~356 Ma(Rb-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Pb法),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320 Ma(Re-Os等时线法),蚀变岩的同位素年龄为341~310Ma,含矿围岩由粗面质玄武岩到粗安岩,可能属于泥盆纪(416Ma,Sm-Nd法;>356 Ma、390 Ma、440 Ma,单颗粒锆石U-Pb法)。矿床成因归属为岛弧火山—深成作用产物。斑岩铜矿带的南部为著名的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再往南为星星峡银矿带。这些造山带矿床组合由北而南构成斑岩型铜(钽)矿带→韧性剪切带型和浅成热液型金矿带→浅成热液型(构造蚀变带型)钼矿带,显示了构造岩浆是由北而南下插的,岩浆侵位时间北老南新,花岗质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深度由北而南加深。反映壳幔演化的东天山构造岩浆作用从370 Ma到240 Ma、从北部的哈尔里克和康古尔塔格到南部的中天山,似乎存在一个连续的花岗质岩浆演化带,丝毫看不到深部作用过程由于古生代东天山数度拉张沦为海槽而被中断的迹象。基于以上主要证据,本文综合讨论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带型银矿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格局,建立了东天山造山带的成矿模型,为今后找矿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8.
河南南召水洞岭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伏雄 《矿产与地质》2002,16(3):160-164
通过地质详查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手段 ,从水洞岭铜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入手 ,分析矿床成因 ,提出矿床属海相火山喷发沉积 -弱改造型的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39.
小热泉子铜矿床成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主要产于下石岩统小热泉子组一套滨,浅海相火山-沉积组合夹不等量正常沉积组合的岩石中,矿体在较深部呈层状,似层状而在浅部呈脉状,构成立交桥式矿化格架,通过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小热泉子铜锌矿床的形成过程至少经历了4期6个阶段;即喷流沉积-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改造期,构造改造期和表生风化期,主成矿期为热液叠加改造期。  相似文献   
40.
西范坪斑岩铜矿钾硅酸盐化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范坪铜矿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床。伴随铜矿化发生了强烈的钾硅酸盐化。蚀变作用使成矿主岩的 Si O2 ,K2 O增加 ,Ca O,Na2 O,Fe2 O3 减少 ;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降低 ;L REE减少 ,L a N/ Yb N 比值升高 ,δEu值降低。通过研究认为 ,西范坪铜矿成矿母岩是富钠 (Na2 O>K2 O)斑岩 ,而不是富钾 (K2 O>Na2 O)岩石 ,这说明相对富钠的斑岩也能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