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6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654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410篇
地质学   1432篇
海洋学   81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63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动用MM4中尺度动力学模式结合沙尘气溶胶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1992年4月22日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82.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状、梯形状、“U”形状及树枝状等,其内有时被风成砂充填。经成岩作用后,它们便会转变成砂岩岩脉(岩墙、岩床)。因此,冲蚀沟槽的(砂)充填可能是一种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83.
粒度分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吉启慧 《中国沙漠》1996,16(2):173-179
本文重点探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成沙粒度组成特征及其与物源的关系,同时对沙丘的下伏地层沙、现代河流沙及丘间地沙的粒度组成也进行了对比。通过对该沙漠第四纪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证实了风成沙的粒度分布以极细沙为主,不含粗沙,粉沙含量极小;粒度组合、分选主要受营力和源区物质制约,结果使粒度空间分布形成格局。总之,通过粒度分析得到一系列量化指征,可为研究风沙流运动,探讨沉积环境和改造沙漠、发展沙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This paper deals with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and organic carbon (DOC) in pore waters from a 150 m deep hole drilled through the carbonate barrier reef of Tahiti and its underlying basalt basement. Alkalinity-pH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C species concentration, and DOC was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technique. Salinity was used as a conservative tracer to help identify water origin and mixing within the hole. Water mixing, calcium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carbon combined to form three distinct groups of pore water. In the deeper basalt layers, pore water with alkalinity of 1.4 meq kg–1 pH of 7.6 and p(CO2) of 1.2 mAtm was und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both aragonite and calcite. In the intermediate carbonate layer, pore water with alkalinity of more than 2.0 meq kg–1, pH of 7.70 and p(CO2) of 1.4 mAtm was sup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both aragonite and calcite.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ose two groups extended between 80 and 100 m depth. The shift from aragonite undersaturation to supersaturation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mixing of undersaturated pore waters from the basalt basement with supersaturated pore waters from the overlaying limestone. In the top of the reef, inputs from a brackish water lens further increased p(CO2) up to 5.6 times the atmospheric P(CO2).  相似文献   
85.
波,流联合作用下的近岸海底沙波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岸海底大型沙波是一种研究较为薄弱的地貌单元,但它的迁移对港口、航道和海底电缆及钻井平台、输油管道等海洋工程设施建设造成的危害极大。在综述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概要地介绍了作者提出的一种较为简便、省力和有效的沙波迁移速率和沙波稳定性定量评价和预测方法,旨在提高航道通航能力和海洋工程建设的灾害防治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6.
This article presents various tests using a cyclic triaxial instrument, on samples of saturated Hostun RF sand, reinforced with circular sheets of geosynthetic material. Tests performed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geosynthetics of different compressibility, rigidity and roughness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for samples reinforced with compressible, non-woven geotextiles. The undrained behaviour of saturated Hostun RF sand reinforced with non-woven geotextiles is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test series. This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influence of reinforcement compressibility on interstit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ample, thus showing the role of this type of inclusion in the increase in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87.
滇东华宁盘溪火车站以北的金山—大石山地区发育中、晚泥盆世的丘状珊瑚礁。以Alveolites和Thamnopora为代表的床板珊瑚为造礁生物。纵剖面上岩相变化的记录清楚地表明,该礁体经历了定殖、繁殖和衰亡三个阶段。海水变浅及其盐化是导致礁体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8.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与珊瑚礁的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标  徐桂荣 《地球科学》1997,22(2):135-138
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生物礁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属于海绵礁,湖南慈利晚二叠世除发育有海绵礁外,还有至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发育最好的古代珊瑚礁,而且海绵礁与珊瑚礁在同一条带上连续分布;因此是研究海绵礁与珊瑚礁古生态关系十分理想的场所,通过对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及珊瑚礁内部造礁生物群落、沉积相特征,礁化演化序列及成岩作用特征等的分析和对比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发现其中的海绵礁为台地边缘礁,而珊瑚礁则应属于岸  相似文献   
89.
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珊瑚礁自然地质条件、珊瑚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珊瑚礁混凝土料问题。除了通常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外, 着重介绍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钻探、触探和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相似文献   
90.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