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2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559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101篇
地质学   1660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79篇
自然地理   5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4,20(1):149-156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2.
议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邵济安  张履桥 《岩石学报》2004,20(3):647-654
作者研究了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初步研究表明:这里不存在强烈的挤压变形迹象和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缺乏磨拉石建造。龙门组是厚度有限的河流相沉积,九龙山组是具有弱火山活动的湖相一滨湖相沉积。在隆起带和沉降带之间侏罗系地层显著的厚度变化率、大安山一斋堂滑覆构造及其派生的髫髻山断陷盆和大量高角度滑动面理,都显示了伸展构造背景下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髫髻山组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的一套火山岩显示了上述运动的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133.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它是一部你什么时候读都有味道 ,都会受到新的启发的著作。黄汲清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 ,与时俱进的。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 ,他运用阿尔冈活动论的思想 ,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之后 ,他又吸收了裴伟深断裂的思想 ,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深断裂。 2 0世纪 70年代 ,他指导他的学生将多旋回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 ,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 ,将他 1 94 5年提出的亚洲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黄汲清的研究始终是从东亚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他曾多次指出 :中国是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中国人应该为世界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4.
岩石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原理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峥  巫虹 《上海国土资源》2004,(3):38-41,56
该文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岩石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在围压条件下影响岩石Kaiser效应的若干问题,分析了它们的声发射特征,为深部地应力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5.
岩层移动动态过程的离散单元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动覆岩动态发展过程受地质、采矿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空过程。通过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揭示了综放开采条件下采场上覆岩层动态发展规律,特别是覆岩离层缝隙的分布规律、发展形态、空间位置以及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场上覆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大小、方向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规律是确定井下开采方法、支护方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6.
Quartz-rich xenoliths in lavas and pyroclastic rocks from VulcanoIsland, part of the Aeolian arc, Italy, contain silicic meltinclusions with high SiO2 (73–80 wt %) and K2O (3–6wt %) contents. Two types of inclusions can be distinguishedbased on their time of entrapment and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ITE) concentrations. One type (late, ITE-enriched inclusions)has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resemble those of the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Calabro-Peloritano basement of theadjacent mainland. Other inclusions (early, ITE-depleted) havevariable Ba, Rb, Sr and Cs, and low Nb, Zr and rare earth element(REE) contents. Their REE patterns are unfractionated, witha marked positive Eu anomaly. Geochemical modelling suggeststhat the ITE-depleted inclusions cannot be derived from equilibriummelting of Calabro-Peloritano metamorphic rocks. ITE-enrichedinclusions can be modelled by large degrees (>80%) of meltingof basement gneisses and schists, leaving a quartz-rich residuerepresented by the quartz-rich xenoliths. Glass inclusions inquartz-rich xenoliths represent potential contaminants of Aeolianarc magmas. Interaction between calc-alkaline magmas and crustalanatectic melts with a composition similar to the analysed inclusionsmay generate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potassium in the magmas.However, ITE contents of the melt inclusions are comparablewith or lower than those of Vulcano calc-alkaline and potassicrocks. This precludes the possibility that potassic magmas inthe Aeolian arc may originate from calc-alkaline parents throughdifferent degrees of incorporation of crustal melts. KEY WORDS: melt inclusions; crustal anatexis; magma assimilation; xenoliths; Vulcano Island  相似文献   
137.
Studies of supercontinental cycle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assembly, breakup and dispersal of supercontinents, and studies of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largely on the growth and loss (recycling) of the crust. These two problems have long been studied separately from each other. The Paleozoic–Mesozoic granites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have commonly positive Nd values, implying large-scale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in the Phanerozoic. They coincid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with the Phanerozoic Pangea supercontinental cycle, and overlapped in space with the P-wave high-V anomalies and calculated positions of subducted slabs for the last 180 Ma, all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hanerozoic Laurasia supercontinental assembly was accompanied by large-scale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in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re may be close and original correlations between a supercontinental cycle,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and catastrophic slab avalanches in the mantle. In this model we suggest that rapid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occurred during supercontinent assembly, whereas during supercontinental breakup and dispersal new additions of the crust were balanced by losses, resulting in a steady state system. Supercontinental cycle and continental crustal growth are both governed by changing patterns of mantle convection.  相似文献   
138.
139.
以2000网为例,根据1991~2001年累积的GPS重复观测资料,利用GIPSY软件建立具有1115个测点的地壳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数值拟合法,模拟出2000网网点相对西安基准站的地壳形变改正值,并给出了效果图。  相似文献   
140.
基于通量均衡基准的地壳垂直形变场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球通量均衡假说建立了地壳垂直形变场的分析模型,在球面近似下求得了该模型的球谐函数级数解并拟合了两个不同区域的地壳垂直形变场,编绘了等值线图,继而在密切平面坐标系下导出了该模型的Fourier级数解。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具有几何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