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6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513篇
地球物理   451篇
地质学   1995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41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我国中东部平原地区临界气温条件下降水相态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  谌芸  何立富  郭云谦 《气象》2019,45(8):1037-1051
基于2001—2013年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对地面气温位于0~2℃(以下称临界气温)我国降雪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雨的垂直热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引入了决策树判别方法对上述条件下雪和雨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临界气温下降雪出现频率总体高于降雨、雨夹雪出现频率,且在我国华北南部至江南北部的中东部地区分布较多,年均可达7.69~15.38站次;临界气温下,降水相态为雨或雪对应的平均温度廓线最大差异位于650 hPa附近,且地面气温较低时,平均温度差异更明显,平均湿度廓线差异则主要位于低层,且在地面气温较高时,平均湿度差异更明显;临界气温下,降水相态为雨时,地面上空存在暖层样本占比,较降水相态为雪时更高,且降雨时暖层主要位于中层,降雪时暖层则主要位于低层,降雨时其暖层强度显著大于降雪时暖层强度;在临界气温下雨雪判别分析中,地面气温能显著提升判别准确率,湿球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判别准确率,基于云顶温度、中层融化参数、低层湿球温度构建的决策树判别模型,判别准确率达到91.86%,能较好地解决临界气温下雨和雪的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152.
2018年9月17日09:37—10:00,在登陆台风“山竹”外围螺旋雨带中,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到肇庆市四会区发生了EF2级强龙卷,龙卷路径长度18 km,持续时间23 min,平均时速47 km/h,导致不少建筑物损毁。本次过程佛山市进行了龙卷预警试验,提前37 min发布了龙卷预警,龙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利用观测资料对产生强龙卷的环境场特征、地面自动站和雷达观测的中小尺度特征以及龙卷预警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龙卷的微型超级单体出现在台风外围和副高边缘之间的强东南急流中,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充足等典型台风外围龙卷环流形势特征;强的低空0~1 km垂直风切变、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等环境条件利于龙卷的生成;龙卷影响时,邻近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表现出明显的信号,瞬时大风和最低气压的极值区呈东南至西北向带状分布,与龙卷路径一致,龙卷过境前后,单站气压“漏斗”明显,5 min降压/升压幅度达-2.5 hPa/+2.1 hPa;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龙卷母体风暴的低层钩状回波和入流缺口特征,以及低层强中气旋和类TVS特征。预警试验初步表明,对台风龙卷高发区,在环境场有利情况下,若低层出现中等或以上强度中气旋,其底高在1 km以下,可以考虑发布龙卷预警。   相似文献   
153.
周立三 《地理学报》1990,45(3):257-263
本文从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简要地探讨了我国国情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认为只有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强化人力开发利用;节约资源,增加投入,挖掘潜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综合防治措施等有效途径,辩证地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4.
江苏省东海、宁镇和苏州地区分布有若干分属于两类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岩体。在这些岩体的边部和顶部分布着许多形态极不规则、大小各异的暗色包体,它们的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主体岩石相似,为同源产物。包体中矿物的结晶粒度明显细于主体岩石,并含有大量因骤冷而晶出的针状磷灰石,且见不同程度的重熔现象。故它们是由于岩浆脉动上侵、挤碎并重熔的早期形成的岩体边缘相岩石,而不是早期火成岩和围岩捕虏体,也不是岩浆析离体和深源包体。  相似文献   
155.
156.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水热蚀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梅湘  徐勇 《地质科学》1989,(2):162-175
本文对羊八井地热田钻扎ZK-201、ZK-301和ZK-308的岩心进行了较系统的蚀变矿物学、岩石学和流体包体研究。划分出6个蚀变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分带,讨论了蚀变过程中岩石化学变化的特点,并推测了蚀变的温度和酸碱度条件。研究表明,热田曾处于极度的活动状态,最高温度达220-240℃,由于冷水的入侵,热田在目前钻探所及范围已冷却了50-70℃。蚀变矿物分布模式表明,目前热田流体主通道位于北部,热田进一步的开发应以寻找北部深部高温流体为主。  相似文献   
157.
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锡浩 《冰川冻土》1989,11(2):113-124
  相似文献   
158.
陕西金堆城钼矿床中铁钼华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钼华产于陕西金堆城斑岩钼矿床的氧化带内,该矿物以往被认为是钼华。笔者对该矿物进行了物理光学性质、化学成分、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红外光谱以及失重和差热分析的研究,定名为铁钼华,其分子式为Fe_2(MoO_4)_3·6.8H_2O。同时,将其与国外天然和人工合成的铁钼华作了对比,确定其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它是原生钼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59.
A garnet population in Yellowknife schist, Canad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bstract Data are presented on a garnet population in a specimen of garnet-biotite-plagioclase-quartz schist from the cordierite zone of an Archaean thermal dome in the Southern Slave Province of the Canadian Shield. Garnet crystals are bounded by planar dodecahedral faces and by trapezohedral faces which on the 10-μm scale are corrugated. Crystal distribution, as revealed by dissection of a small cubic volume of rock, is random. The size distribution is normal, with a mean diameter of 0.81 mm and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32 mm. In the largest crystal of the population (mean radius 0.83 mm), [Mn] = 100 Mn/(Fe + Mg + Mn + Ca) decreases from 14.5 at the centre to 7.5 and then increases in the outer margin to 8.5; [Fe] increases continuously from 67 at the centre to 77 at the surface; [Mg] increases from 12.5 to 13.5 and then falls sharply to 11; [Ca] remains unchanged at 4.0 and then drops to 3.3. Progressively smaller crystals have progressively lower [Mn] and higher [Fe] concentrations at their centres, while all crystals have the same margin composition. Growth vectors extending from given concentration contours to crystal surfaces are of equal length regardless of the size of the crystal in which the vector is located. A garnet-forming model is presented in which reaction was initiated by a rise in temperature. Nucleation sit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nuclea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then declined. Crystal faces advanced at a constant linear rate, which implies an increase in volume proportional to surface area. Initially, the composition of garnet deposited on crystal surfaces was determined by van Laar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which demanded the withdrawal of Mn and Fe from within chlorite crystals. This transfer reaction was then accompanied by an ion exchange reaction which moved Mn and Fe to garnet surfaces from biotite, in exchange for Mg. The exchange reaction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high overall concentration of Mn and Fe in garnet and for the observed Mn and Mg reversals in the margins of crystals. The increase of garnet volume in the garnet population is found to be parabolic, i.e. Vαα5.  相似文献   
160.
本文重点研究了有作物条件下不同供水农田的“四水”相互转化,突出了有作物条件下降水入渗、潜水蒸发的差异性,土壤水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水资源多目标开发,探索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